我国非营利组织介入大学生就业的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15 17:13: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从年高校进行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中国知网学术热点问题搜索中,大学生就业问题位列第十一位,研究人员总数甚至超越新农建设、循环经济的研究人员总数。这说明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于其他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模型等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选题,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决定了众多学者将这一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从文献的检索结果来看,我国学者研究非营利组织与学生就业的还占少数。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题名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献有10340篇,而题名涉及”非营利组织”和”大学生就业”的仅为3篇,即使将非营利组织一词换为”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社会组织”这些相近的搜索词,也一共才27篇文献。而且内容要集中于提供建议等文献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综合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文献综述如下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研究。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2005)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数据统计并将其同我国整体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得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市场容量不足。他认为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是吸引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不足,制约了我国的就业增长。第二,市场的各种就业壁垒如大学生户口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到急需用人的地方就业。第三,高校的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不能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大学生不当的就业观念从主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研究思路
第一步,通过调用大量的历史数据总结我国大学生就业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作为本研究的选题的背景,并分析了研究非营利组织介入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回顾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和非营利组织相关的研究,将政府失灵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第三方管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