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正文

即时通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15 17:51: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1)选题依据、背景情况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网络聊天工具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成本低,通信速度快,方便信息交流和资料的传递,所以开发一个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聊天工具能较好地解决电话的单线程通信以及费用高昂等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聊天工具有腾讯QQ、Net meeting、MSN等,这些软件简单易用,深受大众喜欢。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通信软件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简单操作,同步实时,以及更简单的网络传输。

正是基于此背景,本课题主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对网上聊天工具的选择方向和使用情况,来了解IM(即时通讯)的发展现状,并对IM(即时通讯)做一个展望与预测。

(2)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何向阳教授在大学生网络聊天现状调查中指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生的网络聊天比例已达100%,与杨立刚教授在大学生网络聊天行为调查中指出的96.4%被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有过网络聊天行为大常小异。其共同指出,网络聊天是大学生主要上网目的和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本课题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与可行性。

在国内,基于长期以来积累的庞大用户资源,以腾讯QQ和微软MSN为代表的第一代即时通讯软件已经占据了IM(即时通讯)市场的相对垄断地位。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和近两年来SNS的流行,QQ和MSN的市场地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基于特定应用平台的第二代即时通讯软件优势明显。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文盛教授在浅析即时通讯软件业的现状和发展中指出:据2007年二季度数据,国内活跃的即时通讯软件账号已经达到3.76亿个,其中腾讯QQ以2.9亿活跃用户帐号占据了77.2%的市场份额,远远高出微软MSN1789万的活跃用户帐号和4.8%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即时通讯软件行业的绝对领导者。与第一代即时通讯软件不同,第二代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是基于特定的互联网服务,为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而开发和运营的在线沟通产品。就国内而言,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阿里旺旺、校内网推出的校内通、百度推出的HI以及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的Skype等都是第二代即时通讯软件的代表。其中阿里旺旺是国内市场发展最快的第二代即时通讯软件,2007年阿里旺旺已经进入了国内即时通讯市场占有率前三名,仅次于QQ和MSN,其同时在线用户突破百万人,用户覆盖面也迅速上升至30%。由此可见,中国主流的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正由第一代的以QQ、MSN为代表的市场地位向基于特定应用平台的第二代即时通讯软件转变,并且,二代占有明显的优势。

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CEO马化腾在即时通讯未来的6大应用趋势中指出:

1、首先,及时通讯的应用将更加丰富化,除了聊天以外的娱乐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并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2、其次,及时通讯将更加汇聚人气,体现社区化和互动性。跟随互联网发展和网络用户需求的脚步,由人气汇聚多带来的社区化和互动性也将成为即时通讯的重要发展趋势。

3、更加凸显个人信息处理的功能,人性化将成为即时通讯的决胜因素。

4、更加强调互联网应用的整合,尤其是与无限互联网资源的整合。

5、将更加体现安全性与稳定性。

6、即时通讯与社会文化和本地话应用深度融合。

同时,杜明华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浅析中提及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趋势:

1、互联互通或将成常态在即时通讯软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微软和雅虎率先提出了让旗下即时通讯软件MSN和雅虎通互联互通的概念。

2、专业性即时通讯需求日趋旺盛。

3、跨平台即时通讯软件前景广阔。

庄也在IM:硝烟再起中强调随着中国上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互联网和无线业务的不断扩展,IM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可以肯定,IM(及时通讯)在聚集了一定的人气之后,将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进而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

对于现有的聊天工具的发展状态可以从下表简单的描述得知:

聊天工具

优、缺点

适用人群

QQ

使用人数多、功能丰富;广告多、很多服务需要收费。

中国国内。

MSN

大部分都是免费的、灵活性大、广告少;国内用户较少、用户容易被盗号。

欧洲和亚洲。

ICQ

是世界上最早的聊天工具;许多功能需要熟识英语。

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3)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向阳. 大学生网络聊天现状调研[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6) [2] 李文宜. 网络即时聊天工具对组织创新的影响[J]. 今传媒. 2009(07)

[3] 任秀芹,荆翡. 网络聊天工具的传播学解读[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4] 郑宝宝. 聊天工具一网打尽[J]. 电脑迷. 2006(13)

[5] 杨立刚,杨瑾,孙桂菊. 大学生网络聊天行为调查[J]. 中国校医. 2007(04)

[6] 李晓静. 网络聊天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02)

[7] 石菲. 即时通讯工具之争[J].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8(Z2)

[8] 封剑待封喉. 另类聊天 非我莫属#8212;#8212;网络聊天专题[J]. 网络与信息. 2003(10)

[9] 郑中玉. 网络聊天”真实性”的现象学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 英子. 群雄逐鹿IM[J]. 信息产业报道. 2002(Z1)

[11] 张洁. 商务IM能走多远[J]. 电子商务世界. 2007(05)

[12] 梁玮. 深探中国第二大即时通讯软件开发团队#8212;#8212;揭开网易POPO的面纱[J]. 互联网天地. 2005(09)

[13] 庄也. IM:硝烟再起[J]. 电子商务. 2006(07)

[14] 白洁. MSN断网引发的近忧和远虑[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9(10)

[15] 潇洒”在路上”#8212;#8212;北京移动飞信2007大盘点[J]. 计算机与网络. 2008(01)

[16] 曹博洋. IBM与三大巨头互通,开启即时通讯新时代#8212;#8212;IBM与AOL、雅虎、Google实现IM互通[J]. 上海信息化. 2006(04)

[17] 张玥晗. 腾讯与自己赛跑[J]. IT经理人商业周刊. 2002(05)

[18] 任惟. 谁动了QQ的蛋糕[J]. 数码世界. 2005(15)

[19] 潮阳. 大腕儿的阴谋 中国电信进军即时通讯市场[J]. 数字通信. 2005(01)

[20] 刘艳. 即时通讯工具的品牌新闻传播力研究#8212;#8212;以QQ和MSN为例[J]. 消费导刊. 2009(02)

[21] 施嵘. 即时通讯工具的负面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1)

[22] 刘丹. 2008-2009年中国企业即时通讯市场发展综述[J]. 电子商务. 2009(04)

[23] 单文盛. 浅析即时通讯软件业的现状和发展[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1)

[24] 庞怡,许洪光,姜媛. 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

[25] 杜明华. 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浅析[J]. 科技资讯. 2007(06)

[26] 黄涌涛. 即时通讯市场的发展趋势[J]. 办公自动化. 2008(11) [27] 刘佳. 即时通讯争夺战[J]. 互联网周刊. 2008(13)

[28] 马化腾. 即时通讯未来的6大应用趋势[J]. IT时代周刊. 2005(1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研究目的

(1)研究IM(即时通讯)以QQ、MSN等为例,分析其发展历程。

(2)结合IM(即时通讯)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中国在校大学生网上聊天现状调查进行分析,总结概述IM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网络聊天工具的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IM(即时通讯)的现状,然后结合问卷调查,总结综述网络聊天工具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技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三、主要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网上聊天工具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了解网上聊天工具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情况、发展方向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理论综述,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性指标的量化等。

四、预期成果

为了验证网络聊天工具,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对中国在校大学生网上聊天现状等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揭示出,在国内的IM(即时通讯)市场想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面临的问题较多、较广,涉及到的领域也是较为复杂跟庞大的。

五、研究准备

通过对国内外有网上聊天工具的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IM(即时通讯)市场的现状,通过以QQ和MSN等为例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借助问卷调查、结合资料分析,总结IM(即时通讯)面临的挑战。

六、写作提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研究现状

1.3概念的界定

1.4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IM(即时通讯)的特征分析

2.1 即时通讯的基本定义

2.2 即时通讯软件的起源与发展

2.3 即时通讯的主要应用功能

2.4 即时通讯与微博的主要区别

第三章 IM(即时通讯)的发展现状

3.1 IM(即时通讯)的分类

3.2 IM(即时通讯)的优缺点分析

3.3 IM(即时通讯)的适用人群分析

第四章 于民意调查的IM(即时通讯)产品的问题及对策#8212;#8212;以大学生为对象

4.1 大学生网上聊天的现状

4.2 大学生网上聊天调查表及分析

4.3 IM(即时通讯)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 IM(即时通讯)未来发展趋势

5.1 移动终端环境的发展

5.2 IM(即时通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特点

5.3 IM(即时通讯)的改进与发展对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