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理工学类 > 工程力学 > 正文

上东国际大厦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15 20:18:01  

1.目的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我们大学生涯中最具有总结与实践意义的一个过程了。它很好的将我们在前面学到的很多内容进行了串联总结,并结合到一定的工程实例中去应用。既是对我们前面所学的回顾,又让我们能够很好将内容进行联合,为我们将来出身社会、投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否则将会进入一种只能理解而不会用的尴尬境地。

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从最开始的任务书起,就需要去大量翻阅各种各样的书籍,为我们的具体设计过程提供保障,等到后续的设计和计算过程,我们更是需要用到大量的公式和设计规范,这些都是要去曾经的课本或者是各种书籍中查阅,同时,有些人工计算比较复杂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电脑上的程序来帮助我们,例如结构力学求解器等。这些都为我们的设计过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最后的绘图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用到一些绘图软件来帮助我们,在这个网络科技十分发达的年代,利用好网络才能更加快捷、方便,这也能更好的和社会接轨,和将来的工作岗位接轨。

可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对我们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进行检验和应用的环节了,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它能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体现出我们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忽略的方方面面,也再次对我们的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基础提高,这都将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自钢筋和混凝土的技术开始采用到现在短短一百多年,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论是从材料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真正的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相比较于国外,我国的技术仍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到了现在,高强度的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了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在相同材料用量的基础上,我国的建筑结构安全度整体还是比不上国外,究其原因,还是材料的平均强度等级不及国外。为此,我国现在已经高强度材料用于越来越多的方面,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建筑安全质量。

在结构和施工方面,随着预拌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及滑模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显示出了他们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等方面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广泛采用现浇整体式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钢混组合结构、外包钢混结构及钢管混凝土结构已经在工程中逐步推广应用。这些组合结构具有充分利用材料强度、较好的适应变形能力、施工较简单等特点,都是值得推广的技术。{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2.1基本内容

本工程项目为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础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重要性类别为丙类,使用年限为50年。基础为柱下独立基础。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熟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掌握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梁柱截面尺寸确定、荷载统计、内力计算及组合,主要结构构件截面设计等设计主要要素;巩固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绘制要点,深入AUTOCAD、PKPM、《结构力学求解器》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

2.2技术方案

在计算荷载时,拟采用先将板划分为对应的三角形或梯形部分,再将板上的受力按面积分配到板周围的梁上的方法,以此来近似等效板传递力到梁上的过程。具体计算方法,主要依照规范来进行,并进行合理的荷载组合。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数值,比如梁板的尺寸等,都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值来进行设计,例如梁的截面宽度不小于200mm等,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关于梁板之间尺寸影响,都要严格遵循规范的限制。至于绘图方面,根据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规范进行绘制,并且应该每一步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可以利用天正、CAD等软件辅助制图。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沈蒲生.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4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 沈蒲生. 混凝土结构设计(第4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 王社良. 抗震结构设计(第4版) [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0] 吕西林. 高层建筑结构(第3版) [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1] 赵明华.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3版) [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2] 华南理工大学等. 基础工程(第2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3] Jack C. McCormac, Russell H. Brown.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9th Edition) [M]. Wiley, New Jersey, America, 2013.
[14] James K. Wight, James G. MacGregor. Reinforced Concrete: Mechanics and Design (6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America, 2011.
[15] Jack P. Moehle.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M].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New York, America, 2014
[16] Leonard Church Urquhart. Elementary Reinforced ConcreteBuilding Design [M]. Nabu Press, German, 2010.
[17] GeorgeF. Limbrunner, Abi O. Aghayere.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8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America, 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