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现状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7 16:54: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来,心理疾病污名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指出”对心理和行为疾病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是社会施与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
因此,逐渐减少无论是社会公众污名还是患者的自我污名都成为学者研究的目标之一。
根据崔汶和方鸿志在大学生自我污名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有自我污名,城市的大学生比农村的大学生自我污名更严重,除此之外,独生子女的自我污名高于非独生子女。
由此可能会造成当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时,可能不愿意向他人求助,从而加重心理疾病的程度。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和巩固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本人的研究可以通过了解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的现状,并针对其现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由此可以提高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水平。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关于核心概念的界定 污名实质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形象,对于被污名者的治疗依从性,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更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心理疾病患者之中,而且存在于特定的场合和情况之中(如艾滋病,吸毒,残疾,同性恋等)。
在1963年,高夫曼将污名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悟当中,而他将污名定义为个体的不被信任的和不被欢迎的特征,这些特征降低了个体应有的地位,使其从一个完美,有用的个体转变成一个有污点和丧失了自身价值的个体。
之后有许多学者作出了相似性的定义,其中Link等人提出当5个相关的成分同时出现时,污名便存在了。
这5个成分分别是:第一,人们区分并标签人们之间的差异;第二,主流观念将被标签人的不受大众欢迎的性格特征(主要指消极的刻板形象)建立起对应的联系;第三,大部分人会基于内群体偏爱,将被标签的人区分出”他们”和”我们”;第四,被污名的人应有的地位遭到了剥夺并伴随着冲突,责难和歧视;第五,被标签的程度则视群体的影响力而定,当一个群体有足够的社会力量来左右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时,污名就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