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以南京市高校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8 19:40:46  

文 献 综 述 一、问题的提出 ”佛系文化”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媒体的目光聚焦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以青年为主的人群对这种文化形成了认同,在生活、工作中使用这样的话语描述自己的经历和心态,由于受中大多数为青年人,在各高校中相应的文化现象也屡见不鲜。

按照发展趋势看,佛系文化俨然对主流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一定必要性,因此,本次毕业设计我打算对”佛系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展开研究。

二、主要概念界定 对于”佛系文化”的定义,卜建华等认为佛系文化是只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争不抢、不问输赢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标签,”佛系青年”特指的是一部分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主要以行为个体的态度和想法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表现为与世无争、无欲无求,对于外界不予置评,单纯地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心理状态。

金理则扩充了它的内涵,认为佛系文化在某种情况下,只是一张面具,或者一种游戏性的策略,精神胜利法似的化解渠道,甚或通过削减期待、降低欲望以应对风险的防御机制。

总的来说,佛系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欲无求、没有竞争欲望的心态。

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病态的防御机制。

三、理论基础 (一)社会均衡理论 19世纪后半期,社会学家赫伯特#18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著作中使用了社会均衡概念,其含义是指社会生活在功能上保持一种整合的趋向,社会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变迁都会给别的部分带来相应的变迁,其结果是社会趋于平衡。

佛系文化繁衍于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节点,它的产生一定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均衡的产物,或者理解为一种需求不饱和情况下的消极均衡。

根据社会均衡论,可以从宏观方面探究佛系文化的产生原因,寻找其植根的社会发展土壤,更全面地了解佛系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方式。

(二)青年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1950年大卫#183;雷斯曼(David Riesman)提出大众和次文化的差别,并且将次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