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氛下生物质制活性炭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8 20:41:21
文 献 综 述
一、课题背景
活性炭是用于描述已经形成高表面积的碳基材料,内部多孔结构(由具有不同尺寸分布的孔组成)以及广泛的含氧官能团的一个常用术语。活性炭具有无序的晶体结构,由随机分布的微晶体组成。这种微晶结构是由石墨烯片、富勒烯或类石墨碎片等基本结构构成的。然而,这种微晶排列不会在宏观尺度上扩展,从而导致a无序的高纳米孔结构。因此,这些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500-1500m2/g)、多种官能团(羧基、羰基、羟基、胺)和孔径分布(lt;1-100nm)。所有这些特性使它们具有非凡的吸附多种分子的能力[1]。活性炭是许多工业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吸附剂,并且在其他方面具有良好的实施前景,如储能(超级电容器中的电极)和农业(化肥生产)。这些活性炭是通过活化各种含碳原材料(包括煤和纤维素生物资产作为两种主要资源而制备的。尽管煤炭被广泛使用,但在某些地方,农业废弃物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的可用性和廉价性。这种需求促使了人们去寻求可再生,丰富和低成本的前体材料,作为传统化石资源的替代品。
生物质材料被广泛用作生产活性炭的原料,木材和椰子壳是最常用的材料,产量超过30万吨/年[2]。其他农业副产品如桉树木,杏仁壳,香根草,花生壳,椰壳纤维,栗子,开心果壳,玉米芯,咖啡内果皮和棕榈石也已被研究用于活性炭的生产[3-12]。
二、物理活化
最常用的活性炭生产工艺是物理活化,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称为碳化,前体材料在惰性气氛中,在中高温(300-800℃)下被热解以富集前体中的碳含量。在此过程中,较不稳定的键断裂释放出前体物质的挥发组分,首先释放水分和低分子量挥发物,然后是轻质芳烃,最后是氢气。在这里,得到的所得产物是富含碳芳香环的碳质残渣,即所谓的炭,具有基本的多孔结构。这种初始孔隙度吸附能力较低,因为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部分产物,主要是焦油,在颗粒表面重新聚合凝聚,填充或堵塞孔隙。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后续的活化阶段,通过这个阶段,这些焦油沉积物将被消除,从而扩大现有的孔隙度,增加吸附能力。仔细选择碳化参数非常重要,因为这一过程会对最终产品产生显着影响。在该过程中,碳化温度具有最显着的影响,其次是加热速率,惰性气氛的存在(或不存在)及其速率,最后是停留时间。通常,碳化温度高于600摄氏度会导致焦炭产量降低,同时提高液体和气体的释放速率。较高的温度也会增加灰分和固定碳含量,并降低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因此,高温导致更好的炭化质量,但也降低了产率。
在碳化过程中,通入气体与生物质进行反应,有时在碳化过程中或碳化后添加化学物质,如ZnCl2,以增加其多孔性。在之后的活化过程中,炭的红外规整结构与活化气体发生反应,提高了材料的孔隙率。这使得活性炭具有大的表面积(高达2500m2/g)、微孔结构和高表面活性[17]。二氧化碳和蒸汽是最广泛的活化剂,因为它们反应的吸热性质有助于过程控制。一般来说,二氧化碳的使用是首选的,因为它在高温下的反应性较低,这使得活化过程更容易控制。此外,从活化的初始阶段开始,二氧化碳活化有利于微孔形成,而蒸汽活化有利于微孔扩大,因此用蒸汽制备的活性炭显示出较低的微孔体积,而牺牲了较大的中孔和大孔体积[13]。在任何情况下,微孔结构发展的最决定因素是气化剂的分压和活化过程的条件,因此,二氧化碳和蒸汽都可以是合适的气化剂,这取决于前体材料的选择和工艺条件[14-16]。
在第二阶段,炭是在一个较高的温度(700-1000℃),在活化剂的存在下被激活。在整个过程中,燃料的碳质基体暴露在还原性大气中,经历了几次非均相重整反应,导致炭的部分气化,形成一个大的多孔结构,并增加了它的比表面积。在活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发生了以下过程:焦油沉积的消除、热解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孔隙的打开和新孔隙的发育。经过长时间的活化后,以扩孔作用为主,孔的加深和新孔的形成严重减少。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BET(Brunauer#8211;Emmett#8211;Teller)的介孔和大孔逐渐增多,BET的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减小。
三、化学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