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及政策研究——以江苏职业院校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8 20:56:11  

随着《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的热议以及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

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都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试图以更深入的角度对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结构(一)国内研究现状曾颢、赵署明(2016)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了职业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价值观这三者在劳动者个体身上的表现;何伟、李丽(2017)认为从科学内涵上可将”工匠精神”理解为不仅是具有较强专业度和专业追求的精神,还是具有高尚专业操守和奉献的精神,更是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价值与态度;孙伟、王子夺(2017)认为”工匠精神”是人类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整体队伍素质的迫切要求;栗洪武、赵艳(2017)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某行业或职业通过师徒制方式在传授技艺过程中形成的爱岗敬业、追求至善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顾健、陆建隆(2018)认为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被分为了唯艺的纯粹性和止于至善的追求以及兢兢业业的作风。

(二)国外研究现状 ”工匠”培育模式精细如日本,极致如德国,这两者也是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主流工匠模式。

对于”工匠精神”培育内涵与研究价值,美国学者Alec Foege(2014)认为”工匠精神”不光光指的是民间手工艺者的劳动精神,还有那些用技术工具或者通过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难题的先驱者所具有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仅能提升劳动者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还能为行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工作效率。

Richard L.Cruess(2013)认为”工匠精神”培育应该包括开展职业精神的认知基础和教育理论基础活动,建立职业精神教育项目并给予各个层次指导原则,介绍本领域内处于引领地位的专业机构的成功教育经验;秋山利辉(2015)认为再好的技术都有被超越之时,唯有精神无法被复刻;精神一流的话,技术肯定也不会落后;此外,秋山大师认为工匠这类人不光是那些从事罕见职业的人,而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有资格成为工匠,不过他们都需要塑造一流的精神;德国钢琴制造商贝西斯坦认为”工匠精神”在于无论自己制造的产品多美好都不会存在”完美”一说,因为它有变得更美好的可能性。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对于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从教育政策角度出发考虑,主要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教育政策制度、高职教育政策指导不力和缺乏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吴玉剑、刘燕(2017)认为是制度缺失导致的结果;成海涛(2016)、闫广芬和张磊(2017)从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则认为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积累、建设职业教育存在缺陷是工匠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和对策刘洪银(2017)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高等院校工匠精神现状,分别是培养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养成、学生管理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亟须加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