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影对应交互行为的互动装置艺术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1:22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分析: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又称思想艺术(Idea art),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西方美术流派。摒弃艺术实体的创作,采用直接传达观念,使用实物、照片、语言等方法,把一些生活场面,在观众的心灵和精神中突现出来。观念艺术的美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记录艺术形象由构思转化成因式的过程,让观众把握艺术家的思维轨迹;其二通过声、像或实物强迫观众改变欣赏习惯,参与艺术创作活动。
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尽管新潮流派集团的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早在1961年就已经将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称作"观念艺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 Kienholz)在1963年就已经开始设计"观念造型"(Conceptual Tableaux),但是,"观念艺术"这一名词第一次真正为大众所知,并被用来界定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还是始于1967年索尔·勒维(Sol Lewit)发表的一篇文章。作为一种运动,或称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观念艺术"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泛。它几乎同时在北美、欧洲和拉美出现,并迅速得到了传统艺术样式和艺术家的回应。关于艺术的书籍开始用一个单独的条目来记录和描述这一艺术运动。同时,传统艺术家和公众逐渐接受并正式把照片、音乐、建筑图样式的草图和线描以及行为艺术视作同绘画和雕塑同等的艺术样式。在这一渐变过程中,观念艺术功不可没。
在中国九十年代初期,以世界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转变为大背景,许多艺术家通过装置和现成品艺术在表达上引入一种观念形态,至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始形成利用现成品、艺术制作、现场布置、表演、公共现场、摄影和Video等总体艺术手段的成熟的“观念艺术”。在创作概念上,媒介实验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媒介实验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现成品和综合材料的媒材实验(包括在绘画颜料中混合现成品材料);二是把现成品和综合材料看作是一种传统雕塑形态的替代材料或者文化符号进行使用;三是把装置艺术和现成品艺术看作是一种观念艺术;四是一种以文本为基础的概念艺术实验。
2.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互动装置在观念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的观念具象化,通过视觉上的感官体验及实物装置的互动,让体验者置身其中,通过参与光影的互动进行通感,以艺术实体为根本,直接传递观念,引发联想与思考。启发大众,一同参与到想法的发散中来,对现实进行思考。
毕业设计和论文是我们整个大学学习的一个表现形式,启发我们的思维以适应新的时代信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展现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平台。
3.课题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大数据时代的潮水下,新媒体日新月异,传递的信息量大且碎片化,人们的社交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社交频率也愈发频繁。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大数据时代下的人类社交行为,如共鸣现象,从众心理,个人崇拜,利他主义等,结合互动装置,通过光影的视觉呈现,以观念艺术的为核心,直接表达观念,唤起大家的联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