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贷款技术与“小银行优势”的动态演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3:50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由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小银行优势假说理论得到普遍共识,即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优势,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是随着贷款技术的发展进步,新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实现了软信息的硬化,小企业的透明度得到提升,使得关于对小银行优势理论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并对应该以大量增设小银行的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质疑。本文将通过了解贷款技术的发展趋势,梳理小银行优势假说的理论,分析贷款技术进步对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冲击并对传统的小银行优势论进行反思,利用数理分析研究贷款技术进步对小银行优势的动态演化过程,提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多数研究支持小银行优势假说。小银行优势假说认为,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具有比较优势。Berger和Udell(1995)通过定量分析考察了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以及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两个指标,研究表明小银行的这两项指标都要高于大银行,也就说明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倾向性更高一些。Burger和Black(2011)对小银行优势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大银行在贷款技术上其交易型贷款上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而小银行具有关系型贷款上的比较优势。李广子,熊德华,刘力(2016)发现,中小银行发展能够显著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借款融资上的差异,同时能够缓解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借款融资造成的负面冲击。

但是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结论不支持小银行优势假说。梁笛(2007)通过对影响中小企业贷款因素的动态分析,考察了在银行资产规模扩大中中小企业贷款的变化。其认为银行规模扩大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和交易型贷款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而并不完全替代关系。程超,林丽琼(2015)通过构造贷款技术指数,量化贷款技术的应用程度,采用二元 logit 模型对“小银行优势”理论进行检验,发现随着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小银行优势”理论所认为的“大银行—交易型贷款技术—大中型企业”与“小银行—关系型贷款技术—小微企业”的二元匹配关系将逐渐减弱。舟杰,杨纮铸(2012)运用非参数方法数据包络法(DEA)对我国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对比性实证分析来研究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效率问题,发现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服务效率方面的相差不大,这说明了现在银行业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强,但在盈利效率方面相差特别大,这说明了中小银行在风险控制、资产管理等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两方面因素使得在融资的综合效率上大型商业银行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

随着贷款技术的不断进步,有的学者发现大型银行针对小企业贷款也有比较优势。主要的观点有,Bervoort和Hannan(2006)研究发现,尽管远距离的贷款人拥有借款人的软信息量较少,但技术进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出现,可以使其获得更多信息,从而使远距离贷款也成为可能,借贷双方之间的物理距离的平均值随时间的流逝而增大。Frame,Padhi和Woosley(2004)发现借贷之间的物理距离的平均值的增大与引入信用评分法相关。Berger和Black(2011)发现大型银行能够利用小企业信用评分法以及资产抵押贷款技术向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发放贷款。汪兴隆(2012)把银行规模对于小企业贷款的信息优势总结为信息获取的便利、信息获取的激励和信息处理的技术三个方面。其中信息便利的优势被小银行拥有,信息处理技术优势被大银行拥有,而两种银行在信息获取上都有各自的优势。所以对于小银行的信息优势,要用全面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1)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言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章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是理论阐述部分,主要介绍贷款技术与小银行优势论以及小银行优势假说的局限性,为后文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