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新时期残疾人题材电影改编及其形象嬗变文献综述

 2020-04-21 16:23:19  

1.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新时期以来的文艺作品,把“人”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在表现人情与人性,又或者是人的本能与精神力量方面,都突破了以往不能写人的禁区,体现了人的尊严与价值。而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的残疾人群体也获得了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一批或是描写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或是以残疾人作为政治隐喻,又或是表现残疾人的生命力和优秀的文艺作品,在电影领域也不例外。

广泛意义上,残疾人文艺应当包括三种:1 残疾人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作品;2 残疾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3 残疾人作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文艺作品。而实际上,由于电影制作过程的科技性、复杂性与合作性,使得电影创作主体几乎很少是残疾人;同样,由于电影是光与影、声与画的综合,所以对接受者也有了一定的生理要求,纯粹把残疾人作为接受对象的电影也并不多见,因此,通常意义上的残疾人电影则一般指以残疾人为表现主题的电影作品。从先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悲情城市》,到商业大片《听风者》《十面埋伏》,再到近年来青春电影《左耳》《我是证人》,又或是是小众电影《推拿》《盲道》《洗澡》等,这些电影对于残疾人生活状态的表现,传达出的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残疾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等一系列信息,都十分值得重视与研究。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现代电影理论偏向于将电影置于整个大的人类社会背景中来考察,其中电影社会学认为电影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电影作品本身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内容与人情风貌。对于残疾人主题电影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电影主题的嬗变,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当代残疾人电影创作的价值取向。

2 实践意义

电影评论作为对一部电影作品的评价,可以对于电影本身产生反馈,对于我国残疾人电影主题、叙事特征、表现手法和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研究,也可反过来推动残疾人电影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