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文献综述
2020-04-21 16:31:38
一、研究目的
全国妇联于2014 年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 6102.55 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 21.88%,可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自留守儿童概念提出以来,留守儿童被“问题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在大多数留守儿童群体中,父母的离开和长期处于隔辈群体的照顾中,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不力、家庭教育缺失、处理问题能力弱,这些孩子敏感、自卑、多疑,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心指导,他们的心理以及行为很容易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较弱,难以在逆境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成长环境,又长期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对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赵景欣(2015)认为留守儿童在不利处境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强奋进、积极适应的力量称之为“抗逆力”,是个体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改变、自我矫正及复原的一种能力。吴帆,杨伟伟(2011)抗逆力是关于个体改变过程和长期发展轨迹的理论,是个体抵抗环境干扰,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讨论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研究,整理并归纳,得出相关在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一般内容,分析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方式与方法,关注并且改善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客观条件,以期达到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目标,让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
本题希望通过对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理论性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案例,运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其中4到5个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深度访谈,系统了解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程度,提出相应的培养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建议,最终帮助留守儿童提高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改变、自我矫正及复原的能力。
2、研究意义:
第一,从理论层面看, 结合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抗逆力的研究理论,研究者认为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培养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是帮助其脱离困境、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获得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有利于发展儿童帮助相关的理论。研究留守儿童的抗逆力现状,解释抗逆力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能够丰富已有的留守儿童关于抗逆力理论和研究。
第二,从现实层面看,通过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客观因素探讨和研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培养其抗逆力过程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同时,研究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各界关注他们,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加有效地地解决他们生活、学习、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保障其能够健康全地成长和发展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一、研究内容
1、文献研究:一方面,搜集和阅读相关书籍与研究文献,结合个人理解与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归纳和分析有关抗逆力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通过学习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升认知水平与理论深度,扩大研究视角,拓展研究思维,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链接有关资源,从研究场所的政府或其它部门获取当地有关数据。后期还可通过政策研究丰富研究资料,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提供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