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铁路车站站前广场设计解析文献综述
2020-04-22 19:14:47
近年来,我国的铁路建设飞速发展,但站前广场的建设大多是从鸟瞰角度进行大尺度的设计规划,而缺少对于细节的把握,导致广场的体验感、归属感不强;站前广场的人行区域和车行区域亦会出现流线交叉,安全性低。近几年新建或改造的站前广场明显可见站前广场不仅作为交通空间更是城市空间的趋势,但广场不好的体验感以及车站与城市中心的远距离使得“城市空间”这一期待并未实现。而邻国日本,铁路发展成熟,站前广场有其专业的指导计划,不仅方便换乘铁路、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对于细节如残障人士、雨雪天气等的考虑亦深入细节,体验感强。
日本的站前广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駅前広場計画指針》表明,日本的站前广场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及站前广场的现状进行实际调查而后展开的。通过对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的研究,把握住车站的位置及其特质属性等;对周边进行实地调查,找到站前广场设计的着手点和该解决的问题,进行站前广场设计的规划。站前广场既是交通空间,又是城市的环境空间;利用人群既有来自铁路的人群,也有城市居民。因此站前广场作为交通空间,具有交通节点功能;作为城市广场,具有城市节点功能、交流功能、景观功能、服务功能以及防灾功能。站前广场的面积有其规定的计算方法,基于对于站前广场利用者的预测,结合其他空间计算出站前广场的大致面积。
日本国内对于站前广场的研究亦非常细致。对于站前广场步行者空间的面积和施设配置的关系研究,在《駅前広場における歩行者空間の面積と施設配置に関する研究》中,首先对日本站前广场的现状以及站前广场的面积计算方法按不同年代进行分析整理;其次平面图上统计整理研究范围内的站前广场步行领域、车辆领域以及其他,以及统计其中步道的站前宽度、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比较研究范围内的步行者空间修建的不同年代、不同规模、不同铁道乘客量、寒冷积雪地带下的变化及倾向;第三,对站前广场的施设配置形态进行分类,即比较分析步道的形状及与之相接道路的形状,比较步行者空间修建的不同年代、面积规模的变化的倾向;第四,通过比较分析步行者面积和施设配置形态,来把握其二者的关系;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
《交通広場を有さない駅前空間の利用者の行動に関する研究》是基于学芸大学站和立石站对于没有交通广场的站前空间利用者的行动调查研究,调查前先整理街道的构成、其他交通方式的停车处,然后确定调查范围,实地调查站前空间利用者的通行量,之后详细调查车站利用者的行动,最后分析得出结论。
在《駅前広場の現状と今後の方向》中,“站前”的定义包含了广场和街道、周边的土地利用等。首先对不同年代不同制度下的站前广场的建设情况、变化进行整理,分析现状下站前广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之后,从站前广场面积供给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此分析站前广场的建设水准,并对首都圈内的站前广场面积的不足量进行实际测评;第三,整理近年来为实现站前广场多样化和高效化,有关站前广场建设的技术、制度的变化;最后,综合以上讨论,对将来站前广场建设的制度提出建议。
国内关于日本站前广场的研究不多,在《日本站前广场形态与路径研究》一文中,作者选取近年来完成改造更新的日本车站为研究对象,分析整理其规模与类型,在城市中的地位、对城市序列的影响;并对站前广场的车行、人行空间的功能区块及其组织方式进行分析;以及对于步行者的路径、流线进行分析;最后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的站前广场是基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车站属性及其区位条件等进行大致规划,从人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日本国内关于站前广场的研究具体到步行者空间的面积、步行者的行动等细节之处,关于站前广场的建设制度政策等在适应着时代,以期变得更加完善。国内对于日本站前广场的研究停留在更加宽泛的分析,是从城市角度、功能区块等大尺度的分析,对于站前广场的建设细节还缺少研究。本研究的意义即在于讨论日本站前广场的建设经验以及其对于我国站前广场建设的指导意义。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研究首先分析我国与日本站前广场建设的背景差异;第二,分析日本站前广场的建设,背景因素如时代、制度等的影响,站前广场设计中的考虑的重点、细节之处;第三,选取研究对象,基于人视角度,对日本站前广场进行分类,分析其设计的差异及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以及其对于我国站前广场建设的可借鉴之处。
3. 参考文献1) 建設省都市局,駅前広場計画指針,技報堂出版,1998
2) 地域の駅―新しい駅文化の創造,建築設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