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LDPC码性能仿真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24 11:18:50
1. 研究背景 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存在干扰和衰落,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出现差错,所以需要对数字信号采用纠、检错技术,即纠、检错编码技术,以增强数据在信道中传输时抵御各种干扰的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检错编码就是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是为了降低误码率和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而采取的编码。
信道编码之所以能够检出和校正接收比特流中的差错,是因为加入一些冗余比特,把几个比特上携带的信息扩散到更多的比特上。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必须传送比该信息所需要的更多的比特。
传统的信道编码有汉明码、BCH码、RS码、卷积码。
目前应用较广的有turbo码和本文所研究的LDPC码。
追溯LDPC码的产生,应该是在20世纪以来的60年代,当时Gallager在他发表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把LDPC码的定义概念引入编码理论领域[9],之所以在此后的30 多年间未被重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可行译码算法的缺乏。
之后, Tanner于1981年重新研究了LDPC码并发表了名为”A recursive approach to low complexity codes”的文章,提出了双向图的概念,阐述了和积算法与最小和算法, Tanne双向图的理论奠定了基于图模型的码的基石。
虽然双向图在码性能的分析和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该理论在当时没有获得应有的充分的关注,这个缺失一直延续到LDPC码的再次发现,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图模型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