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droid的二维码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6 11:51:24
1,1设计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迅速普及,使人们的社交、学习和工作得到便利化、快捷化,而Android系统也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应用的手机操作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使用到个人的信息,例如个人名片、好友或家人的电话簿、每天的行程安排等。随着信息的飞速积累,每天每个人需要使用的数据会逐渐增多。为了便于人们的信息管理、资料查找、信息的及时更新,建立一个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在人们经常使用手机扫码,进行网上支付、公众号关注、个人好友添加、物品标识、网站访问等,深切地为人们生活办公带来便利。与一维的条形码相比,二维码有更大的容量,能作为更加可靠的信息媒介。二维码可以印刷在广告、名片、包装纸等诸多载体上。
本次毕业设计将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一款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并通过二维码识别和生成技术,为每个用户自动匹配一个专属的二维码,与用户账号搭配使用,帮助用户记录日常信息,设置自己的名片,实时修改用户数据,为人们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7年,Google公司推出了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如今,该系统已经成为了新3G时代的主流移动智能平台之一。根据调查,在中国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在中国智能手机总销量份额高达87%,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选择Android操作系统。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研究机构开始进行二维码的研究。1989年,美国国际资料公司发明了Data Matrix,原名为Data Code;1991年PDF417码由留美华人王寅敬(音)博士发明并经讯宝(Symbol)公司制定完成;1992年美国知名的UPS(United Parcel Service)快递公司推出了UPS码,即Maxicode二维码的前身;1994年,日本Denso公司发明了QR(Quick Response Code);2009年微软推出的一种新的二维码“Microsoft Tag”,增加了色彩维度,因此又称为彩色条码。我国对二维码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最初是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几种常用的二维码PDF417、QR Code、Code One、Code16K、Code49的技术规范进行翻译和跟踪研究。2003年上海龙贝信息科技推出了龙贝二维矩阵。2005年中国编码中心完成了汉信码的研发。深圳矽感科技公司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二维码和GM二维码。目前,国家质量监督局已经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二维码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 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 11350-2006)。
最早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在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的薪金。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开始膨胀式增长。十几年前,一些出差员工随身带着通讯录、记事本等随身物品,背着包裹显得累赘且不方便;而今天,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囊括所有的功能,让人轻装简行,这都得益于PDA等工具的开发,归功于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进步。个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软件程序获取个人信息,对数据分类与记录、维护与变更、分析与使用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对个人信息安全性、易操作性的要求,二维码成为非常适合的识别工具。随着二维码的普及程度的增高,其在个人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也越来越完善,例如现在的社交软件QQ、微信等,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你可以很轻易的交友,简化了手动输入账号的繁琐步骤。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Android平台上设计一个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在填写完个人基本信息后能自动生成QR二维码。该系统需要有一个友好的欢迎界面,能够进行功能切换,能够生成用户所需的二维码,能够实现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功能,并且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个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功能:1.用户登录:用户进入系统需要有用户名和密码,用来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
2.名片:记录用户的信息,包括姓名、籍贯、生日、电话、邮箱等;
3.备忘录:记录用户的日程安排,包括事件、时间、地点等;
4.二维码生成:为各部分功能生成二维码;
5.二维码识别:对各部分生成的二维码进行识别,并进入信息界面。
系统功能流程图如下:
3. 参考文献
[1]杨晴龙,王晓田,陈三,吴方.基于Android平台的集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6,6(1):73-75.
[2]徐玲,蒋欣志,张杰.手机二维码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12,32(5):1474-1476.
[3]唐敏.基于Android平台的通讯帮手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科学.2012,39(B06):573-576.
[4]郭俊,陈臣,朱兵章.基于QR CODE的博物馆流媒体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31(6):132-134.
[5]马鸣,李海波.基于Android的二维码的生成与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9X):6353-6356.
[6]Fei Xu.QR Codes and library bibliographic records[J]. VINE,2014,44(3):23-27.
[7]李立峰.基于二维码识别技术的电子签到模块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12,28(8):34-37.
[8]Ning Xian Zhu.Application of QR Code Rebuild Library Integration Community[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2694(805):45-48.
[9]蔡艳桃.Android App Inventor项目开发教程[M].2014.
[10] Hong He,Le Feng,Hong Yan Pan.An Electronic Ticket System Based on QR Cod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3082(543):33-39.
[11]刘云龙,吕韬,曾晋等.基于Android手机的加密QR二维码识别系统[J].软件,2012,33(4):34-36.
[12]梁凤梅.快速识读QRCode码[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2,12(2):50-55.
[13]于俊伟,刘楠.基于嵌入式Linux的二维码识别系统[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99-100.
[14]王文豪,张亚红等.QRCode二维码的图形识别技术[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8(2):40-43.
[15]肖翔,刘晓明,王云柯.QR码图像的矫正与定位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7,23(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