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建筑史视野下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初探文献综述

 2020-04-29 18:52:08  

1.目的及意义

建筑的出现是人类对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最初建筑所体现出来的适应性源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建造技术的落后,譬如气候潮湿地区出现的干栏式建筑,寒冷地区建筑上小而少的窗户洞口。而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人类调和不利自然条件因素不断能力提升,当代的建筑适应性便成为建筑在地性、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建筑的适应性是指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在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技术要素之间的关联,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共同特征”。1924年,在“湾区建筑”的总结过程中,Mumford就试图将“地域主义”从商业和沙文主义的倾向中分离出来;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提出,进一步阐释了地域建筑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各地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地域建筑”逐渐成为当代建筑师共同尊崇的建筑创作准则之一。

建筑的在地性是建筑师和学者经常谈论的话题。“在地”设计就是要使建筑师摆脱自身的主观臆测带来的约束,从客观的、原发的作用因子着手,寻找诸多特定地域因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建筑设计从单纯的空间场所的视觉感中解脱出来,并使它在当代语境中通过方法论科学地呈现,逐渐在问题的解决中进入实质性状态。如此,回归建筑设计的本体意义,才是建筑设计的关键魅力所在。

建筑的“在地”设计可从时间、自然、人文、生态和建构五个维度去适应和发展。弗兰姆普顿曾将建构推崇至诗学的高度,如泥土贝壳夯制的夯土墙、带有刀痕的木质构件、地方烧制的瓦片屋顶等,都深刻地映射了“在地”建构中凝聚的、并随着时间推移愈来愈浓厚的诗性。

在“在地”建筑的适应过程中,对地方材料的认识应超越其物质层面,探究在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甚至气味中深藏的,与地域生活水乳交融、人们记忆和情感深处的元素。性,不可以通过形式法则或符号体系概括,也不是历史简单的延续,而是通过当地材料、技术的运用,对当地气候、生活方式所进行的回应。

目的及意义:

建筑适应性是一个建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也几乎成为建筑师指导建筑设计的标准范式之一。基于五年建筑学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提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过程,明确建筑适应性对建筑设计的重大指导意义,并且总结归纳适应性建筑的创作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