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治理路径分析文献综述
2020-05-15 21:52:13
文 献 综 述
一、关于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环境群体事件保持了每年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坦言,” 在中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下降的情况下,环境信访和群体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上升。 ”环境恶化在我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环境群体性事件就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汇集和暴发。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期,不仅数量激增,而且规模化和对抗性日益明显。本文将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原因出发,结合其现状,研究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
二、文献评述
1、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所谓环境群体性事件,指的是由环境污染引发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参与的、通过非正常渠道表达诉求的群众性抗议、抗争的事件。它有别于环境纠纷,具有更明确而具体的群体行为发生及后果显现。许多学者在研究环境群体性事件时,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大体总结为以下三种:1、社会冲突论。环境群体性事件本质上是社会冲突问题,如李伟权、谢景提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最深层意义是政府、民众、企业三个主体之间因各自利益受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冲突。(李伟权、谢景,2015)2、风险社会论。如严燕、刘祖云提到,环境冲突必然导致一些现实风险的产生,同时,由于现代环境冲突问题的复杂性,环境冲突还具有潜在的风险。(严燕、刘祖云,2014)3、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演化博弈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如郑君君、闫龙、张好雨、何鸿勇提到,演化博弈理论可研究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博弈过程及相关的利益冲突,而优化理论探讨了监管部门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整体利益时应如何解决环境污染事件。(郑君君、闫龙、张好雨、何鸿勇,2015)
2、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鉴于各地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我国一些研究学者已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各研究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大体可归结如下:1、污染类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占比最高。如荣婷、谢耘耕提到,在150个环境群体抗争案例的议题分布中,污染类的议题占比高达 66.6%。(荣婷、谢耘耕,2015)2、事件总体呈多发、上涨态势,持续时间长。近些年,环境舆情事件频频爆发,通过对2003~2014年影响较大的150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数量逐年增高,在2014年达到顶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常要经历由担忧、不满到反映、申诉再到抗议、抗争三个阶段,其酝酿的时间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3、区域性强,高发于农村,主要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南部、东部省份中的相对落后地区,在广东、江苏和浙江这三省份有较为集中的体现。(杨华国,2015)4、事件的参与人员多,规模较大。如郭尚花提到,组织者与参与者不局限于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包括广泛的各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与学生参与者众多。(郭尚花,2013)5、对抗性强,冲突对立较多,暴力程度较高。如张萍、杨祖婵提到,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民众的非理性行为很多,如围堵冲击和打砸工厂企业,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影响。(张萍、杨祖婵,2015)
3、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
面对时时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及时有效的应付及治理措施已刻不容缓,综合各方研究学者的观点,大体可总结如下:
首先,在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如缪金祥提到的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加强公众参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学习和引进国外环保政策和高新技术等。(缪金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