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生态景观-南京秦淮区汉中门地块景观改造设计(二)开题报告
2020-05-15 22:00: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海绵城市是当下我国推以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通过梳理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源起,指出弹性城市、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资源管理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认为海绵城市比雨洪管理更加准确,体现城市雨洪管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完整内涵,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
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当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尤其是对于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而言,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该地段由四个部分组成。本设计主要通过对广场景观的重新设计与改造,结合药大科技园、石鼓路小区的排水集水措施,使整个”水”系统循环改善,利用靠近秦淮河的地理优势,形成科技园、石鼓路小区、汉中门广场及秦淮河这四处的自给自足模式。我主要是负责科技园这块,如何利用地形的优势将汛期的水经汉中门广场排向秦淮河,从而解决抗洪的压力,从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为出发点,形成一个生态可持续循环。
汉中门地区内涝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发生在夏季梅雨季节,内涝导致基本交通中断,雨水浑浊变成黄泥水,最长一次内涝持续了一个月零四天,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而汉中门广场位于南京明代石城门瓮城处,广场总面积约为22000万平方米。通过对广场景观的重新设计与改造,加之对周围老旧小区外立面及排水,给水系统的改善,利用秦淮河的优势。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实现城市公园的雨水利用,结合铺地,绿地,水景及建筑的雨水利用途径与措施。水景的雨水利用途径与措施分为人工湖、人工湿地,喷泉等其他水景的利用,汛期时期,的汉中门广场。建筑物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屋顶绿化应用,屋面雨水引流入渗。此外人工雨水调蓄池,雨水净化设施及渗透设施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其与周边形成一个生态可循环系统,解决内涝问题,并能利用雨水,蓄水,净水,用之于民。
石鼓路小区建设于1990年,建设期没有任何配套市政雨水管道,内涝风险高,单一的排流措施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要求,所以设计初期希望通过改善住宅集雨设施的竖向设计组织雨水经过地表时有组织排放,同时将道路、绿地作为超标雨水径流排放区域,通过下沉式绿地的逐级降解和沉淀,加上植草沟在滞留污染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通过管道运送雨水可到达广场。加之整个小区内涝严重的原因是排水设施不够健全,我们正对这一现状进行整顿与老房屋改造成雨水花园,给小区带来更好的生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