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型酸性染料对蛋白质纤维的染色物理化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15 22:01:38
一、蛋白质纤维
1.1羊毛纤维
羊毛纤维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丰满的手感,优良的吸湿性、弹性、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以及独特的成衣效果。羊毛具有一种生物的、非常复杂的复合结构, 像其他蛋白质一样, 羊毛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基团。因此它是两性的。阳离子基团在静电下吸引阴离子染料。阴离子基团则是阳离子染料和金属阳离子的结合位置。活性染料染色时的共价键产生胺端基(赖氨酸、组氨酸) 以及胺端基和半胧氨酸硫酸基团。[1]
1.2 羊毛的基本结构
羊毛有鳞片细胞,皮质细胞和细胞膜复合物组成。羊毛的鳞片层片状鳞片细胞组成,鳞片细胞又分为外表皮层,次表皮层和内表皮层。三个表皮层最大区别在于含硫量和化学活泼性[2],羊毛外表皮层含硫量最高也是惰性最强的。羊毛的鳞片层是羊毛化学改性的主要对象,鳞片外表皮层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有整齐的类脂类排列,它和鳞片外表皮层的蛋白以酯键和硫酯键相结合。这是外表皮层具有良好耐化学性能的原因。
二、羊毛的染色
2.1羊毛染色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羊毛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羊毛蛋白纤维进行改性;二是采用染色新工艺;三是使用低温染色助剂。
对羊毛蛋白纤维进行等离子改性、氧化处理、还原处理或酶处理,除去羊毛表面鳞片层,以增加羊毛纤维的亲水性和减少鳞片层对染料的阻滞作用[25],是实现羊毛低温染色的一种常见方法。J. H. Xin等[26]在用紫外线辐射对羊毛表面改性后并利用CI. Acid Blue 7在45-60℃时对其进行染色实验发现,紫外线可以对羊毛纤维中的二硫键进行选择性的破坏,染料在纤维内的扩散系数是未改性羊毛的三倍,改性后羊毛纤维上染百分率明显提高。Cardamone研究了亚硫酸盐辅助丝氨酸蛋白酶对羊毛的改性处理,结果发现,酶预处理可以使羊毛纤维的染色温度区间从55-60℃降低到30-55℃,并可以缩短染色时间[26]。Li Cui和Xuerong Fan等[3]先利用蛋白酶 Savinase 16L对羊毛进行预处理,再利用酸性黄116进行染色,研究发现羊毛纤维经蛋白酶处理后,在90℃染色时达到了与传统染色工艺同样的效果,但是羊毛织物的失重率接近5.7%,强力损失显著。羊毛纤维的改性增加了工艺成本,容易造成纤维强力下降以及因纤维改性不均匀而造成的染色不匀。
一些研究者深入研究了染色工艺,通过在染色工艺中引入新的技术,如超声分散技术、微胶囊染色载体或氧化还原染色技术等,提高羊毛纤维的染色效率。一般认为,超声波可以在纤维的无定形区中起到空穴作用,同时可以阻止染料的聚集,使得染料在溶液中更加分散,有利于染料向纤维内部的扩散,从而被认为在低温染色时起到助染作用[27]。Kamel利用超声波对羊毛进行天然紫胶染料的低温染色研究,发现超声波可以提高天然紫胶对羊毛纤维的上染率,但织物的干摩擦牢度只有2-3级,湿摩擦牢度只有1-2级[4]。M Masoudifar等利用大豆卵磷脂和磷脂酰胆碱制备的多层脂质体(MLV)作为染色载体对羊毛进行染色,结果发现,2%的MLV可以提高染色的上染百分率,同时可以降低大约10℃的染色温度。但是对于涤/毛混纺织物的染色仍然需要在110℃染色。O.V. Petrova等[28]和王宗乾等[5]利用双氧水分别与甘油、葡萄糖、聚甲醛、六亚甲基四胺、硫脲等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以及李日东等[6]利用氯化稀土结合上述氧化还原体系,实现了羊毛的80℃染色,但是工艺复杂,且存在着染色织物色光稳定性差和增加印染废水有机物含量的缺点。染色新工艺中超声技术需要专用特殊设备,工艺不成熟且不适合连续化生产;微胶囊、反胶束及氧化还原体系制备复杂,对染料有专属性,增加了印染废水中有机物含量,且工艺条件苛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改性壳聚糖的合成、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外文翻译资料
- 染料与表面活性离子液体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热力学,结构和动力学的原子论见解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分子动力学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仙人掌果肉中的倍他青色素外文翻译资料
-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TiO2@CdS/PVA复合纳米纤维毡及其光降解催化性能的 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用于人体辐射散热的双向功能纺织品外文翻译资料
- 抗菌抗氧化剂电活性注射水凝胶作为皮肤创面愈合止 血粘连的自愈创面敷料外文翻译资料
- 二萜异斯特维醇三苯基溴化膦阳离子的合成及其 在海胆胚胎模型中的抗分裂活性外文翻译资料
- 异斯特维醇的制备及其与y-环糊精的包合物外文翻译资料
- 不同食品模型中非营养 甜味剂、甜菊糖和三氯蔗糖的提取效率分析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