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剂中染料的方法学评价文献综述
2020-05-22 21:11:20
1、 氧化型染发剂的简介
染发剂是一种通过改变头发颜色,达到美化毛发目的的化妆品。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潮流的影响,加上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使用染发剂。染发产品在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根据染色原理及染色物质的不同,可分为无机染发剂,直接型(暂时性半永久型)染发剂,氧化型(永久性)染发剂和天然植物型染发剂[1]等。而氧化型染发剂以其染色效果好,色调变化宽,维持时间长等优点而成为最受欢迎的染发剂。
氧化型染发剂主要由氧化型染料、氧化剂和辅加剂等组成。氧化型染料是由染料前体和偶合剂组成。使用频率较高的染料前体包括对苯二胺(PPD)[2],对氨基酚、甲苯二胺(PTD)等及其异构体和衍生物。偶合剂主要有间苯二酚、间氨基酚等间位的芳香胺类衍生物[3]。染料前体先于氧化剂反应,然后在偶合剂的作用下发生偶和反应而生成大分子的吲哚等各种色泽的染料。这些不溶于水的染料既可以覆盖在头发表面,也可以渗入毛髓内部,永久保持色泽。不同结构的染料成分可使头发染成不同的颜色,最终的染色效果不仅由染料的种类决定,还由染料成分的含量决定,氧化剂主要有过氧化氢、过硼酸钠和过氧化氢脲等。辅加剂由稳定剂(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等组成。
人体皮肤对于化学物质而言并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而且染发剂中的一些染料成分属于芳香胺类化合物,所以染发剂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永久性染发过程中只有让毛发表皮破损,染料才得以进去,从而达到染色的效果。而这些芳香胺类或酚类物质具有致敏性,容易对皮肤造成损害,长期接触更易致畸、致癌、致突变。为更好地进行染发剂的卫生管理和日常监督,国家卫生部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4] 明确规定了93种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成分及其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与使用要求等。
2、国内外关于染发剂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氧化型染发剂中最具代表性的组分对苯二胺类是否具有致癌性受到的非议最大,1994年美国癌症一协会公布了染发不会致癌的初步结论。每个国家目前对于染发剂的执行标准不尽相同,美国确认对苯二胺是致敏物质,不是致癌物质。欧盟和中国则确认对苯二胺属于限用物质,在规定浓度下下确使用还是较安全的。我国为了更好地进行染发剂的安全卫生管理和日常监督,以《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作为技术支持,规定了96种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剂,且对其使用浓度、限制使用条件和产品标签用语等做了相应规定,规定的染料成分的允许含量在0.004%~10%之间不等。
3、氧化型染发剂的检测方法
测定染发剂中染料组分的方法主要是色谱法[5]。
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中推荐了8种氧化型染发剂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相较于规定的93种暂时允许使用的组分,其覆盖率不足10%;欧盟化妆品法规(Regulation(EC)No 1223/2009)[6]推荐了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目前文献报道的氧化型染发剂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TLC)、毛细管电泳法(CE)、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7~13]等。
而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就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染发剂中禁用、限用物质检测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鲁琳[14]等建立了9种氧化剂染发剂中组分的HPLC检测法,是对《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氧化型染发剂组分的HPLC检测法的改进和补充,其方法的检出浓度为150~800ug/g。回收率为87.4%~119.6%,RSD为1.2%~6.2%。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丁酸梭菌 MIYAIRI 588R 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价,包括体外 药敏试验、梭菌毒素基因的存在和体内致畸作用的评价。外文翻译资料
- 不同酒酿对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固定化产丙酸丙酸杆菌提高乳清乳糖产丙酸能力及海藻糖合成 对耐酸性能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工程技术用于高水平四氢嘧啶的生产:-条 转录平衡的异源四氢嘧啶途径的设计、组合装配和实现外文翻译资料
- 与逐步调节溶氧水平相结合的最佳葡萄糖 补料策略可提高重组枯草芽孢杆菌中N-乙 酰氨基葡萄糖的产量外文翻译资料
- 食品工厂设计: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与挑战外文翻译资料
- 农村老年人社区食堂服务:确定对一般心理健康、营养状况、生 活满意度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保质期:从开放标签到实时测量外文翻译资料
- 烹调方法对鸭胸肉中与鲜味相关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由量子点标记适配体和氧化石墨烯组成的荧光探测器,用于测定脂多糖内毒素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