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正文

十二醇/脲醛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4 20:26:21  

文 献 综 述

1.引言

相变材料的英文全称为Phase Change Materials,简称为PCM。相变材料是指在相变温度附近利用材料本身相态或结构的变化来达到吸收、储存或释放热能的效果。当环境温度高于相变温度时,材料吸收并储存热量,以降低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材料释放储存的热量,以提高环境温度。相变材料分类方式有很多[1]:可按相变前后相的变化分成固/固、固/液、液/气、固/气四大类;按物质属性可分为无机盐相变材料、有机小分子相变材料和高分子相变材料;按相变温度范围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相变材料。不同种类的相变材料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然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胶囊技术[2-6]从技术上克服了相变材料的应用局限,拓宽了相变材料使用的领域。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囊于其中,形成直径几十微米至几千微米的微小容器的技术。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质称为芯材,外部膜材料称之为壁材。本课题拟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廉价易得的十二醇相变材料为芯材(Tm=24℃,△Hm=200kJ/kg),合成微胶囊相变材料,

2.微胶囊技术研究简况及分类

微胶囊化技术是在传统胶囊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E. Wurster和

B.K.Green是微胶囊化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微胶囊化技术的实验及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取得重大成果。20世纪40年代末使用空气悬浮法制备微胶囊,并在药物包衣方面得到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NCR公司的Green创造了相分离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并应用于无碳复写纸,在商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也因此开辟了以相分离技术为基础的物理化学法制备微胶囊的新领域。20世纪60年代,利用相分离技术将药物包裹于高分子材料中,制得了可控释放药物的微胶囊,又一次推动了微胶囊化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微胶囊化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又被扩大到了更多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胶囊化技术不断发展,而且还开发出了粒径在纳米范围内的胶囊。微胶囊的应用范围从最开始的无碳复写纸和药物包裹扩展到食品、

农药、肥料、饲料等各行各业。近20年来,微胶囊化技术已应用到食品加工、医药、化妆品、化学品、农业、计算机等行业中,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当微胶囊化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被推广后,微胶囊化技术就被广泛应用到细胞和酶的固定化、药物控制释放、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蛋白质等物质的分离及抗癌药物的筛选等方面。

微胶囊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从芯材上看,可以分为单核和复核微胶囊;从壁材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单层和多层膜微胶囊;从透过性上看,可以分为不透微胶囊和半透微胶囊。微胶囊相变材料通常为不透微胶囊,并根据使用环境决定采用单层还是多层膜微胶囊。

3.微胶囊制备方法

微胶囊制备方法可大致分为三类:化学法、物理法、物理化学法[7-9]。化学法一般包括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锐孔法等;物理法有喷雾干燥法、空气悬浮法、沸腾床涂布法、离心挤压法、旋转悬挂分离法等;物理化学法有复凝聚法、水相分离法、油相分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