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聚吡咯柔性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4 20:26:27
文 献 综 述
1导电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CPs)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新的有机材料被合成出来[1]。Heeger等[2-3]发现经过特殊改造后的塑料能够像金属一样表现导电性能,他们也因此在2000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1984年MacDiarmid[4]首次在酸性条件下获得具有导电性的聚苯胺,并认为导电聚合物是由具有共轭π键的聚合物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后形成的、导电率从绝缘体延伸到导体范围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其结构由聚合物链和与链非键合的一价对阴离子( p-型掺杂)或对阳离子( n-型掺杂) 两部分组成。
导电聚合物由于具有结构多样化,电导率可调性,质量轻,易加工等特点,在燃料电池[5]、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6-7]、生物医药方面[8-9]、电致变色材料[10-11]及化工等领域中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聚吡咯的研究一直得到高度重视,作为导电高分子材料,聚吡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它可以通过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合成,并利用不同的离子进行掺杂。下面主要介绍导电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
2聚吡咯研究进展
有吡咯黑之称的聚吡咯粉末早在1916年就已合成出来,1968年Dallolio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了聚吡咯,其δ=8S/cm,Diaz等报道了含有1%乙睛溶液中制备出金属电导的、热稳定的聚吡咯。但直到1977年国外首先报道了经适当掺杂后的聚乙炔电导率可达103S/cm,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最近十多年中 , 聚吡咯的研究一直得到高度重视,作为导电高分子材料,聚吡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它可以通过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合成,并利用不同的离子进行掺杂,其掺杂过程是一个准可逆过程[12]。但是由单双键构成的π键大分子链结构在赋予导电材料优异性能的同时,也带来缺点:具有较大刚性,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在分解温度之前难于熔化。即这类材料难于加工。考虑到这类聚合物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和材料强度等因素,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为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化学合成的聚吡咯一般呈粉末状,而电化学合成的聚吡咯则是一个硬而脆的薄膜。这一缺点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下面主要介绍导电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
3聚吡咯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在室温和大气环境下,聚吡咯(英文名polypyrrole简称PPy)是一种可稳定存在的导电聚合物, 其突出优点是单体和聚合物无毒、p-型掺杂导电态稳定、易于电化学制备成膜等。1979年美国IBM公司的Diaz等在乙腈电解液中采用电化学氧化聚合制备出电导率高达100S/cm的导电聚吡咯膜[13]。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导电聚吡咯的热潮。在此之后,人们对吡咯的电化学聚合、PPy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质、以及导电聚吡咯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导电PPy的许多可能的应用领域,包括电极材料修饰电极和酶电极、电色显示等, 都与其电化学性质密切相关。PPy室温下的稳定状态是其p-型掺杂导电态,所以PPy的电化学性质主要是指其p-型掺杂态的还原(脱掺杂)和再氧化(掺杂)特性。一般地,这一反应可表示为:
PPy (A-) e-PPy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