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正文

Bi(Zn0.5Zr0.5)O3-BaTiO3储能介质陶瓷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02 17:58:4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高能量密度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对高储能密度,高击穿强度的储能器件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与其他电能存储器件相比,陶瓷电容器具有高介电常数、高功率密度及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其主要缺点为击穿场强较低,从而导致其储能密度较低,因此提高陶瓷电容器的储能密度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pzt(pbzrxti1-xo3)基陶瓷虽然具有优异的铁电性能,容易制备出具有较高的介电性能和较低烧结温度的体系,但pzt体系中含有大量的铅,其制造和使用已经被限制,而batio3是一种具有优异电学性能的无铅陶瓷材料,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低的介电损耗,是制备陶瓷电容器的理想材料。同时,batio3介电陶瓷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batio3陶瓷的工作温区比较窄,居里点不高,在室温附近存在着相变,而且温度稳定性较差,batio3陶瓷一般需要高温烧成,且烧结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batio3陶瓷很难直接取代铅基陶瓷,所以通过掺杂改性制备具有高击穿强度及高储能密度的batio3电容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bo xiong等研究了(1-x)bi(mg1/2ti1/2)o3-x batio3钙钛矿固溶体,研究发现该体系随bmt(bi(mg1/2ti1/2)o3)含量的增加,烧结温度下降,当bmt含量达到7mol%时,已经到了形成固溶体的极限,bmt含量在4mol%附近时,在室温下,晶体结构有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变。并通过nb2o5掺杂获得了满足x8r特性的宽温高稳定性的介电陶瓷。

xin shu等研究了(1-x)bi(zn1/2ti1/2)o3-xbatio3(bzt-bt)钙钛矿固溶体,研究发现bzt的加入使得bzt-bt陶瓷表现出明显的频率色散和弥散相变,具有较强的弛豫特性,但铁电性随着bzt的增加而减弱。并通过nb2o5对bzt-bt最优组分的掺杂研究发现,由于ba原料的引入方式的不同致使其显微结构及介电性能差异较大,并且由于nb5 ,co3 掺杂的协同作用,比单独掺杂nb2o5所得到的陶瓷介电性能更好。

narit triamnak等人研究了xbzt-(1-x)bt体系,研究发现当x=0.08时,晶体结构由四方相转变为赝立方相,且由于bi3 在a位取代和zn2 在b位取代的发生使ti4 的移动受到限制,使其自发极化能力减弱出现明显的弛豫特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的基本内容:

(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纯度高、均匀性好、粒径小的xbi(zn0.5zr0.5)o3-(1-x)batio3(bzz-bt)粉体,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bzz-bt的体积密度、物相组成、显微形貌等性质的影响,测定不同组分最优烧结温度下的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

(2)用nb2o5掺杂bzz-bt体系,研究不同掺杂量对体系烧结特性、物相结构、显微结构、介电性能、弛豫特性以及铁电性能的影响。

研究的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确定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第4-7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组分的xbzz-(1-x)bt,确定最佳的烧结温度和最优的组分,研究其物相结构、显微结构、介电性能、储能密度;并确定最佳bi(zn0.5zr0.5)o3含量(即x值);

3.第8-15周:在确定最佳bi(zn0.5zr0.5)o3含量基础上,向bzz-bt中掺杂nb2o5,研究其介电性能和储能密度,以达到优化其性能的目的;

4.第16-18周: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曲远方.功能陶瓷的物理性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关振铎,张中太,焦金生.无机材料物理性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舒鑫. 宽温稳定型bi(zn1/2ti1/2)o3-batio3介电陶瓷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4] 辛成荣. 稀土掺杂batio3介电陶瓷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浙江大学, 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