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参与的衰减链转移聚合动力学文献综述
2020-05-19 21:31:09
引言
目前,活性自由基聚合已成为高分子化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由于自由基聚合具有的可聚合单体选择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及易于控制、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点,目前约有70%的聚合物制品是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生产的,因此,活性自由基聚合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近些年,关于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氧化合物存在下的聚合(NM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以及含碘化合物存在下的衰减链转移聚合(DT) [2]。前三类研究较多,各方面均较成熟,而最后一类(DT)研究较少。
近二十年,DT聚合由于较于其他聚合方法操作简便,既不要添加价格不菲的试剂,也不用分离聚合物中残留的金属催化剂,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我国以及欧美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大量而且深入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1.衰减链转移聚合(DT)的研究发展
1979年,Tatemoto在一篇专利中首次提出了DT聚合,合成了具有特定结构的含氟聚合物,并发现在聚合体系中加入特定的碘化物会使反应有活性的特征,当时被称为”碘转移聚合(ITP)”。直到1995年,Matyjaszewski用AIBN作为引发剂,苄碘作为链转移剂,实现了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n-BA)的DT聚合,得到了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3-4]。随即,Fukuda研究小组深入考察了调节剂w-碘代聚苯乙烯存在下苯乙烯DT聚合机理和动力学特征[5]。
2003年,Matyjaszewski小组用烷基碘化物充当链转移剂,AIBN为引发剂,实现了VAc的DT聚合[6],2005年,Percec发现通过单电子转移/衰减链转移聚合,用CH2I2作引发剂,Na2S2O6作催化剂,在25℃下在水溶液或水/四氢映喃混合溶液引发氯乙烯等单体,实现了活性聚合[7]。2005年,张可达等人[8]在AIBN作为引发剂的MMA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加入适量的元素碘,原位生成碘化物作为链转移剂,体系转化为DT聚合体系,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只要在体系中加入单体0.001-0.0005(mol)的元素碘就可以进行活性聚合,得到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使得本就简单的DT聚合更为简单。
2.衰减链转移聚合(DT)的主要特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可聚合高分子模板增强制备高耐久超疏水涂层文献综述
- PVC/ABS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 设计具有增强的赝电容及电催化性能的Co3O4/NiCo2O4双壳纳米笼结构外文翻译资料
- 光子上转换手性液晶:显著放大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外文翻译资料
- 氧空位型LiV3O8纳米片的快速稳定储锂性能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应用于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的前体工程外文翻译资料
- 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含碳纳米管的多孔导电弹性体复合材料悬浮在共连续聚合物的狭窄孔隙中的混合纳米复合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用于先进锂硫电池源自聚罗丹宁纤维素的氮硫双掺杂碳外文翻译资料
- 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控制界面和力学性能参数外文翻译资料
- 含Ca0的LaCO.0H纳米齿轮及其发光和脱NOx性能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