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吨/年PVC悬浮聚合初步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选型部分文献综述
2020-05-21 22:13:50
文 献 综 述
一.聚氯乙烯的性质及其应用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树脂是由氯乙烯单体(Vinyl Chloride,简称VCM)聚合而成的热塑性高聚物,工业生产主要采用悬浮法、乳液法、本体法和溶液法以及衍生发展的微悬浮法等方法而实现聚合。其外观为一种白色的无定形粉末,密度为1.35~1.45g/cm3,表观密度0.45~0.65g/cm3。生产方法不同得到的树脂颗粒大小不同,一般悬浮法PVC树脂颗粒大小为60~150μm,本体法PVC树脂颗粒大小为30~80μm,乳液法PVC树脂颗粒大小为1~50μm,微悬浮法PVC树脂颗粒大小为20~80μm。目前,商品化的PVC树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1.9ⅹ105~5.0ⅹ106之间[1]。
PVC树脂与聚乙烯(PE)树脂相比,由于碳氢链中引入了氯元素,其物理性能具有特点,氯元素的引入导致聚氯乙烯具有难燃性,在火焰上可以燃烧,同时释放出HCl、CO和苯等物质,离火即自熄。在常温下耐磨性超过硫化橡胶、抗化学腐蚀性、抗渗透性、综合机械性能、电绝缘性、隔热性等较优异。其缺点是热稳定性和抗冲击性能较差。在受热和光线照射下,易释放出HCl,表现出较差的热稳定性,一般在80℃开始软化,于100℃以上开始分解,颜色逐渐变黑。纯硬制PVC的缺口冲击强度之有3~5kJ/m2,属于硬脆材料,特别是低温韧性差,降低温度时迅速变硬变脆,受冲击时极易脆裂;而软质PVC的增塑剂迁移性大,造成污染并使PVC塑料性能下降。
聚氯乙烯树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PVC树脂为基料和增塑剂、填料、稳定剂、着色剂、改性剂等多种助剂混合后经塑化、成型加工而成的聚氯乙烯塑料应用相当广泛。通用型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可以加工成软制品和硬制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缆外皮、防水卷材、农用膜、密封材料等一般由SG2和SG3树脂和30%~70%增塑剂加工而成,属于软制品,主要通过吹塑、压延、模塑、滚塑等加工方法实现。塑钢门窗,上下水管,硬制板材,管件等一般由SG5型以上树脂和含有0~6%的增塑剂加工而成,称为硬制品,采用压延、挤出、注塑成型工艺。乳液法PVC主要采用浸渍法、涂刮法生产工艺制造人造革、壁纸等。本体法聚氯乙烯树脂的应用领域与悬浮法PVC基本相同,由于生产过程不含有分散剂,制作透明片材的优点较为突出[10]。国外PVC一般以硬制品为主,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多年来我国一直以软制品为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硬制品的应用比例逐年提高,也逐步向以硬制品为主的方向发展。[2,14]
二.聚氯乙烯的发展及前景
聚氯乙烯是在1872年,由E.Baumann首先以白色粉末形式制备出来的,将氯乙烯暴露在阳光下,阳光产生自由基并引发聚合。他报道说PVC在130℃以上熔融并同时降解。1909年,LeoBackeland发明了另一种聚合物电木-酚醛树脂,用在电绝缘器材和无线电设备机壳上。
1912年,Chemische Fabrik Griesheim-Electron(CFGE)的Fritz Klatte开发了使用乙炔和氢氯酸制备氯乙烯的方法。于1915年发现有机过氧化物能引发氯乙烯聚合。但最终工业化生产聚氯乙烯失败。联合碳化学公司在1926年使用了一种新的工艺,利用二氯乙烯和氢氧化钠来制备氯乙烯。
在1926年,BFGoodrich公司的Waldo Semon发现加热的磷酸三甲苯酯或者磷酸二丁酯能使PVC在室温下呈现很高的弹性。这种塑化的PVC是最早的热塑性弹性体(TPE),这也代表着聚氯乙烯增强溶胶/糊和有机溶胶加工技术的发明,以及聚氯乙烯涂覆工业的诞生。1936年T.L.Greshman在测试后发现,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DOP或DEHP)是最好的PVC增塑剂。通过不断地开发于1940年BFGoodrich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商业化的PVC工厂。此后,聚氯乙烯工业快速发展[3,13]。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聚氯乙烯生产技术都较为成熟,普遍采用大釜密闭技术,先进的防粘釜工艺,改进了搅拌装置,用后掠式搅拌器代替了平桨式搅拌器,并在搅拌器和挡板中通冷却水,提高了聚合釜的传热能力。悬浮树脂生产在德国已有公司采用200m3不锈钢大型聚合釜;进一步降低树脂的生产成本。同时,进一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聚氯乙烯单体的暴露,减少污染[4]。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可聚合高分子模板增强制备高耐久超疏水涂层文献综述
- PVC/ABS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 设计具有增强的赝电容及电催化性能的Co3O4/NiCo2O4双壳纳米笼结构外文翻译资料
- 光子上转换手性液晶:显著放大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外文翻译资料
- 氧空位型LiV3O8纳米片的快速稳定储锂性能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应用于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的前体工程外文翻译资料
- 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含碳纳米管的多孔导电弹性体复合材料悬浮在共连续聚合物的狭窄孔隙中的混合纳米复合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一种用于先进锂硫电池源自聚罗丹宁纤维素的氮硫双掺杂碳外文翻译资料
- 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控制界面和力学性能参数外文翻译资料
- 含Ca0的LaCO.0H纳米齿轮及其发光和脱NOx性能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