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正文

基于S变换的地震信号去噪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0-04-25 20:21:18  

1.目的及意义

地震是板块之间互相挤压释放能量,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级别有大有小,大地震除了会造成房屋建筑破坏之外,还会造成瘟疫、水灾等次生灾害,带来不可估量的人员财产损失;而有的地震则可以小到人类无法感知。对于人类而言,目前要想预测地震还不可能实现,但人们可以通过对所能采集记录到的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对地震本身建立的认知,为将来地震预测提供可能性。

同时,目前在地球物理等学科范畴内,地震信号处理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为了了解地球,分析地质构造和断层分布,寻找人类生存所需的油田矿藏,就需要人为激发地震,对底层反射波以及其他地震波进行测量,这些无不涉及到地震信号的相关处理。

但是,光就地震勘探来说,在采集地震波过程中,地震勘探以炮记录为单位相当于一次物理实验,每次物理实验条件都是不同的,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与其相关的地下响应表现为随机特性,可将其看作是随机噪声;地下地层结构是一个固定的时不变系统,对于相同条件的响应是一致的,其中与地层结构相关的噪声一般具有相干性,称之为规则干扰。当然,对于实验而言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也是存在的,当采样间隔过大或道间振幅差异过大时,如果使用了不稳定或不适当的计算方法,就会产生假象和振幅异常,甚至是溢出。这些噪声将会模糊或掩盖有效波,降低信号的信噪比,使得采集到的信号非线性、非平稳,含有随机分量,将会影响到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和偏移成像的效果。由此可见,提高信噪比,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现地震信号的去噪,压制噪声,毫无疑问将会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分辨率的效果以及参数提取精度,如此一来,才会给之后的信号处理分析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将大大降低因干扰导致数据作废造成的额外实验成本。

对于地震信号去噪的研究,在1996年以前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阶段,而1996年之后,如何实现有效去噪、获取较好的波形逐渐得到了业界的重视,相关文献的发表也是逐年增加,而这其中,相对较多的是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信号处理这方面的研究。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以下简称WT)在继承和发展了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的基础上,克服了窗口大小不随频率变化的等缺点,能满足时频信号分析要求,属于目前常用的信号分析手段。但是该方法需要事先选定基函数,一经选定小波基底便只能用其分析所有数据并且相位局部化,各频率相位基准不一,解释困难。在此之后也有人提出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的方法,成效明显但是重复性工作较多且复杂。这时一种较为容易实现且去噪效果较好的方案应运而生,它就是S变换。

S变换是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Stockwell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时频谱表示方法,可看作是WT和STFT的继承和发展,其定义式如下:

(1)

其中,t是时间,f为频率,是控制高斯窗在t轴的位置参数,而S变换的时窗函数如下:

(2)

高斯窗函数窗宽与频率倒数成正比,这也就免去了窗函数的选择且改善了窗宽固定的缺陷。S变换的反变换如下式:

(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