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ava Web的电子文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0-04-23 19:37:15
1、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世界上的第三媒体——Internet,它打破了地域时间限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必要平台。Web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提供信息服务,而是日益成为一个操作平台,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服务功能。现今随着网络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及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数据库技术在Internet中的广泛应用,Web站点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人性化。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各种管理也将势在必行[1]。
文字是人们进行交互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现代数字信息中,文字信息又在信息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亦或是人文科学均在其发展中产生了不可计数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传统的文献管理方面,主要采用纸质文献管理。通常在一些大型图书馆,档案馆中可以查阅到相应领域的文献资料。虽然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文献分类管理系统,但是纸质文献在管理中仍暴露出众多的问题。例如:保存时间受限,保存地点温度湿度条件要求苛刻,查阅难度较大,人工管理费时费力等等。由此文献管理进入了数字化阶段,人们将文献资料录入计算机内,这样就解决了众多纸质文献管理存在的问题,但也产生了众多新问题。查阅群体受限是较为主要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强大优势便展现地淋漓尽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开始引进电子资源。至20世纪末,随着电子资源的增加,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尝试研发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Electronic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ERMS)。2002年10月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DLF和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NISO联合工作组推出电子资源管理项目,拉开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发展的序幕[7]。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ERMS产品类型多样化。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馆员E.F.Duranceau将市场上ERMS产品划分为三类:图书馆自主研发的ERMS、图书馆集成系统提供商开发的ERMS、第三方电子资源及数据提供商开发的ERMS[10]。后两种通常归为“商业性ERMS”。在ERMS产品发展与应用实施的同时,国外文献不断反思ERMS的功能,并调查用户的满意度。为了完善ERMS的功能,提高用户满意度,国外相关组织积极研究电子资源管理标准,主要经历了三次研究热潮。
第一次是在2002-2004年,以2004年DLF正式发布ERMI1报告为主要标志。ERMI1报告所包括的系统功能需求、数据字典、数据结构、实体关系图等成为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必须遵循的标准。在2006-2008年,随着DLF启动ERMI1第二期项目、标准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热潮。这一时期,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许可信息编码与表达、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标准及收割协议。继ERMI1和ERMI2之后,NISO与DLF基于ERMI1未来发展的考虑于2009年成立了电子资源管理数据标准于最佳实现评估小组,承担ERMI数据字典与ERM相关数据、标准及最佳实践的差距分析,这预示第三次标准研究热潮开始出现。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主要图书档案馆对于电子文献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应用范围比较窄,水平比较差和效果不理想等方面。虽然目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很多大型图书馆还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始实施应用电子文献管理系统以加强和方便对电子文献的管理工作。所以说,采用完善的电子文献管理系统能够为读者提供充足的文献信息和查询手段,而实施一套既有国际化管理理念,又能够满足本国特殊的文献管理环境的电子文献管理系统,则是实现高效电子文献利用率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够使图书管理者更加专注于图书档案馆的日常维护,并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 [11]。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我国国内相关领域,电子文献管理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规范化的标准。大多系统均为各事业单位自行研发的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因此,在本次的设计中,重在通过对于个人电子文献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从而找出设计该系统重点及难点,最后为国内初步的电子文献管理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