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地理科学类 > 大气科学 > 正文

冬季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5 16:03:05  

英语原文共 4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冬季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本文研究了冬季北极涛动(AO)和西伯利亚高压(SH)对东亚冬季风(EAWM)的影响。结果发现冬季AO和SH在影响EAWM方面相对独立。冬季AO直接影响地表气温(SAT),海平面气压(SLP)和东亚地区35°N以北500 hPa的东亚大槽,而不影响SH。与冬季AO的影响相比,SH对EAWM有更加直接和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沿东亚海岸的SLP和偏北风。SH对SAT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东亚50°N以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因为AO抑制了SH对亚洲大陆和一些亚北极地区等高纬度区域的影响。

1.简介

北极涛动(AO)是冬季海平面气压(SLP)场的主要经验正交函数空间模态,类似于北大西洋涛动,但具有更多的区域性对称结构[ Thompson和Wallace,1998 ; Wallace,2000]。之前的研究显示冬季AO与北极和欧亚大陆的地表气温(SAT)密切相关[ Thompson和Wallace,1998 ; Wang和Ikeda,2000 ]。

东亚冬季风(EAWM)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化对邻近地区和遥远地区均有显著影响[ Lau和Li,1984 ; Zhang等,1997 ; Ji等,1997 ; Wang等,2000 ]。在冬季,深厚的西伯利亚高压(SH)出现在亚洲大陆,其东部有强大的阿留申低压(AL)。EAWM最突出的地表特征是SH和东亚海岸东侧的强西北风,而南海盛行东北风[ Chen等,2000 ]。Gong等[2001]首先研究了AO与EAWM之间的联系,并指出AO通过对冬季SH的影响来影响EAWM。虽然冬季AO可能影响SH,但AO仅占SH的方差的13.0%。作为北方冬季的两个独立活动中心,AO和SH在影响东亚气候变化方面将发挥相对独立的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冬季AO和SH在影响EAWM方面的不同作用。

2.数据

本次使用的数据集,包括每月SLP,SAT(2-m)1958-2000年500 hPa位势高度,来自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 / NCAR)再分析数据集[ Kalnay等,1996 ]。David Thompson博士为本研究提供了AO指数。所有数据均为冬季三个月份的平均值(12月-2月)。

3.结果

如简介所述,冬季强西北风在东亚沿海盛行,夏季则是西南风。因此,东亚冬季或夏季风的强度与经向风密切相关,然后与气温和降雨相关。在本文中,基于Shi等[1996]的文献,EAWM的强度指数(下称EAWM指数),大致表现了东亚沿海的经向风强度,定义为20-70°N的区域SLP差异的总和(110°E减160°E),其中经纬隔距为2.5°times;2.5°。与定义区域限定在20-50°N的他们的定义相比,本研究的区域向北延伸至70°N。由于SH的东北向延伸(图1),东北风在东亚高纬地区占实际主导地位。我们计算了区域平均SLP(40-60°N,80-120°E)作为SH的强度指数(图1,下称SH指数)。该定义也与Gong等[2001]的定义略有不同,他们的定义区域为40-60°N,70-120°E,纬经隔距5°times;5°。计算表明在描述SH对EAWM的影响时,本研究采用的强度指数比先前的定义更合适。图2显示了SH,AO和EAWM指数的年际变化。SH指数和EAWM指数的相关系数(下称CC)为0.8。这种高相关性说明SH指数可以表示EAWM的强度。然而,SH指数和AO指数的CC是-0.36,远低于EAWM。这意味着这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接近。尽管Gong等[2001]表明冬季SH变化与AO密切相关(r = -0.48),有时两个时间序列会出现异相变化,特别是在1972-1977和1987-1995的冬季(见图4)。这些现象表明冬季SH和AO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与用于计算SH的强度指数所选的区域有关。随着定义区域西伸,关系趋于紧密。然而,SH对EAWM的影响变弱了。为了揭示冬季SH和AO对EAWM的不同影响,我们进行了合成分析。所选的冬季SH和AO的案例列于表1。

图1 1958年至1999年冬季(12月至2月)平均SLP。将阴影区域的SLP的网格平均值定义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指数。

图2 归一化冬季AO(实线),SH指数(虚线)和EAWM强度指数(细实线)的年际变化。年份指冬季(12月至2月),用的是1月和2月所在年份。

AO

SH

Standard deviations

gt; 1.0(H)

lt;-1.0(L)

gt; 1.0(H)

lt;-1.0(L)

1973/1972

1959/1960

1960/1961

1970/1971

1976/1975

1963/1962

1964/1963

1972/1971

1988/1989

1966/1965

1965/1964

1973/1972

1989/1990

1969/1968

1967/1966

1979/1978

1991/1992

1969/1970

1977/1976

1996/1997

1992/1993

1977/1976

1984/1983

1999/2000

1985/1986

1985/1986

1995/1996

表1. 合成分析中使用的选定案例的列表

在SLP场中,差异类似于具有NAO正位相(图3a)。在东亚,显著变化仅出现在鄂霍次克海南部和日本东部,表明AO直接影响该地区的SLP变化。图3b表明SLP正异常几乎覆盖了整个北极,亚欧大陆和东亚,南部最大的异常出现在贝加尔湖。同时,北太平洋有SLP负异常,这表明AL加深。因此,较强的SH和加深的AL间的北风将在东亚海岸变得强劲。对应冬季AO和SH的极端情况,SLP变化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它们对东亚的影响。这些证明了冬季AO和SH在影响EAWM方面相对独立。当然,冬季AO可能会影响SH,如图3a所示。亚洲大陆高纬度地区的负SLP异常有利于减弱冬季SH。图3b还显示冬季SH对整个北极和北大西洋地区的SLP变化没有显著影响。我们还注意到冬季AO的正(负)指数位相导致了500 hPa东亚大槽的减弱(增强)(未显示),这有利于产生较弱(较强)的EAWM。

图3 冬季平均SLP在正负位相的差异(a)在冬季AO中,(b)在冬季SH中。灰色和黑暗区域分别表示差异超过95%和99%置信水平的区域。

为了消除冬季AO可能的线性影响,我们使用AO时间序列对SLP变化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之后我们分别计算了冬季SH指数和原始SLP(图4a)与残余SLP(图4b)的CC。与图4a相比,图4b显示SH的影响在东亚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这意味着AO抑制了SH在东亚的影响,特别是在40°N以南。

图4 通过线性回归去除AO相关SLP变化后的冬季SH指数与(a)原始SLP和(b)残余SLP的相关性。灰色和黑色区分别表示相关性超过95%和99%置信水平。

我们还分别计算了SAT和冬季AO(图5a)与SH指数(图5b)的CC 。最显著的相关性出现在东亚35°N的北侧(图5a)。如图5b中表现的,显著相关覆盖了东亚50°N南侧,包括中国的中部和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太平洋部分地区。很明显,冬季SH在影响东亚气温方面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消除冬季AO可能的影响,图6表明冬季SH在亚洲大陆和日本南部的中低纬地区对SAT的影响仍然较大。与图5b相比,我们还注意到在亚洲大陆的高纬度地区,卡拉,巴伦支海和拉普捷夫海的一部分相关性变得显著。这一现象清楚地表明,由于冬季AO的存在,冬季SH对SAT的影响在上述地区受到明显抑制。因此,SAT变化可能是由于冬季AO和SH在亚洲大陆和一些亚北极海洋等高纬度地区的综合影响。

图5 地表气温与(a)冬季AO和(b)冬季SH指数的相关性。阴影含义与图4相同。

图6 图5b一样,除了除去了冬季AO可能的影响后的剩余地表气温。

4.结论与讨论

本文研究表明冬季AO和SH是耦合系统的一部分,其中冬季AO有时可能影响SH,有时这两个事件相对独立。冬季AO在东亚35°N以北500 hPa上直接影响SAT、SLP和东亚大槽,而不是通过对冬季SH的影响。冬季SH对EAWM的影响比冬季AO更加直接显著,尤其是对东亚沿海的SLP和北风的影响方面。SH对SAT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东亚50°N南侧、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因为AO抑制了SH在亚洲大陆高纬度地区的影响。因此,冬季AO和SH在影响EAWM方面相对独立。

如图2所示,SH确定了EAWM的强度,然后EAWM直接影响东亚气候变化。关于AO对EAWM的影响,一方面AO通过影响SH间接影响EAWM(有时), 另一方面AO直接影响EAWM。在AO的高指数状态期间,亚欧大陆北部的西风比往常更强,导致500 hPa的东亚大槽减弱。在这种环流条件下,由于高空强烈的纬向流,东亚低对流层的经向风将变弱。因此,东亚的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EAWM较弱。相反条件适用于低指数状态。如图2所示,AO和EAWM间的CC为-0.28,这对于42个样本来说微不足道。应该指出的是,与AO相关的温度平流对东亚的温度变化并不重要。

参考文献

[1]Chen, W., H.-F. Graf, and R.-H. Huang,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Adv.Atmos. Sci., 17(1), 48–60, 2000.

[2]Gong, D. Y., S. W. Wang, and J. H. Zhu,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Arctic Oscillation, Geophy. Res. Lett., 28(10), 2073–2076, 2001.

[3]Ji, L., S. Sun, and K. Arpe, Model study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n winter monsoonand its influence,Adv. Atmos. Sci., 14, 1–22, 1997.

[4]Kalnay, E.,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7705],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