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 > 正文

基于使用者视角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优化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5 15:17:10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球经济转型背景下,文化因素在新的城市理论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当今经济空前高速运转的国内,城市的文化发展却屡遭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的忽视。理论指引与现实矛盾将有关城市文化的建设问题推到了当前研究讨论的热点前沿。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公共文化设施优化配置的研究力求做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资源闲置,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承担了为广大市民提供交流、服务平台的作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配置要适应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适应城市发展速度的同时基于使用者视角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优化配置研究在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2l世纪里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虽然同最初仅是高涨的理论呼声相比,目前规划界已出现了探寻具体方法路径的尝试,但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合理而出现了荒废的文化设施区、破败的文化公园、废弃的图书城等诸多社会问题依旧存在。[1]本次研究基于使用者视角的以武汉市为例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并进行优化配置。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是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有13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7个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6个为新城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中心城市,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武汉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正在着力打造以“汉阳琴--龟北”为核心,沿“汉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和“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两轴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正在由中心城区到远城区,开发区逐渐铺开。[7]综上所述,武汉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以为例拟从使用者的新视角展开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调查,寻找新的规划参考依据,进一步做到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优化配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研究仍大多停留在其空间布局、密度分布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的研究上,而基于使用者视角优化配置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如以法国、日本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模式(或称为“政府主导”模式)[4-5],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或者称“市场分散”模式)[6],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的“合作共建”模式,即政府与地方的民间组织共同建[8].这些模式均关注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均衡分布,并且都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公民能够享有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国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如深圳市政府主导的“权威” “多中心型”供给模式;从管理学、行政学视角研究城区内部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等。

1.2研究目的

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是反映一个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程度的有效指标,其空间分布结构影响公共文化设施点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1]而基于使用者视角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解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次研究基于使用者视角将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分析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以求解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使用者角度的分异格局,力图发现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短缺区等现状问题,旨在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的基本策略措施,对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合理规划与优化配置为城市社区相关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以达到推进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文化娱乐公共场所,从而进一步使一些城市开始重现活力,更具人文情怀的目的。

2.文献综述

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区位研究,多偏重于空间特征、布局评价和配置标准等方面,大量运用GIS技术以体现方法创新,较少开展系统的区位理论研究。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亟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发展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区位理论,促进设施的科学配置、合理布局,本文就此展开研究。传统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研究仅是从城市发展,空间分布分析和研究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合理性,在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中,政府一直以供给主体的地位主导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选址和布局,产生了公共文化设施“郊区化”、“形象化”等不合理现象,设施利用率低下。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3.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方案

3.1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定义与内涵

城市具有经济和文化两大职能。经济职能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文化职能是城市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而城市文化职能所在最直接的体现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2]。在2012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明确规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中都含有文化设施内容。其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中的文化设施是指由政府控制以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服务设施,一般为非营利的公益性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3]本次研究以公共博物馆,公共文化管和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数据调查和分析。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可知,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公共性,文化生活是人的必要需求之一,公共性是公共文化设施最突出的特征,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控制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共文化设施作为大众文化的活动场所,以全体市民群众为服务对象,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功能是保证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实行的是非营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