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协整分析开题报告
2020-05-01 08:50:3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人口的集中, 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 经济结构的升级 ,城市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扩散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现实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与胁迫逐渐显现。,快速城市化来源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剥夺,过大的需求和侵占势必对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损伤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的损伤又会对城市化进程造成胁迫和制约,所以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因此,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至关重要,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将会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外如.Rache1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Club of Rome 的《增长的极限》以及Edward Goldsmith 的《生存的蓝图》等都大量描述和预测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A.Portnov以巴勒斯坦南部内盖夫的土壤沙化为列, 研究了干旱区的农业和城市化的关系;国内方面的研究有刘耀彬[6] 等利用动力学原理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理及其动态模拟;乔标[7] 等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杜希饶通过构建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 探讨了贸易、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目前,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研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耦合裂变律,动态层级律,随机涨落律,非线性协同律,阈值律和预警律六大基本定律;研究范围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欧洲、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研究尺度涵盖全球、国家、省(州) 、城市和城市内部,并以城市为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3S”技术定量分析、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回归分析等;学科视角主要为生态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空间经济学以及多学科综合等。但当前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研究较多,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研究较少,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所以从生态环境约束的角度,将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探讨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动态影响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考虑需要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本论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以武汉市为例,收集武汉市反应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化指标的数据,分析武汉市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为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技术方案:
-
确定可用来度量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化的指标;
-
搜集获取2007-2017年用来度量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化指标的数据;
-
根据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滞后阶数;
-
采用Johansen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框架进行协整检验,观察Johansen的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并得出协整方程。
-
当协整检验结果为存在一组有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则根据Granger的代表性定理,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若模型整体拟合较好,可对模型的残差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是否满足正态分布要求。
-
利用VECM的脉冲相应分析用来分析VAR模型中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到其他变量最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利用VECM的方差分解计算每一个变量相应的相对重要性,即变量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重。
技术路线图如下: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2周:进行毕业实习,搜集毕业设计相关参考资料;
第3-4周:书写并提交开题报告;
第5周:搜集毕业设计课题相关外文参考文献,完成外文文献翻译;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等.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4, (3): 609-619.
[2] 陈晓红, 万鲁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450-1457.
[3] 鲁迪, 钱宏胜, 赵鹏飞, 耿鹏旭. 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关系分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 37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