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武汉市生态发展区的建设与保护现状分析及评价开题报告

 2020-02-18 20:02: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1.1.1探究生态发展区的规划意义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本次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究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或生态发展区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1.1.2评价规划保护现状

基于武汉市已划定的生态发展区,对其中某一区域的生态发展区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将生态发展区的各项指标数值与主城区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其目前的保护现状。

1.1.3辅助规划决策

研究成果可作为武汉市后续相关规划或其他地区相关规划的辅助与参考,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1.4细化保护措施

针对当前生态发展区的保护现状,细化保护措施,从技术层面上提出规划建议。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优质农田,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无序扩张还极有可能降低城市内部土地的利用效率,造成城市内部土地闲置浪费。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研究并设定城市发展边界,对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保护城市周边优质农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以武汉市为例,研究其生态发展区的建设与保护现状,有利于武汉市的有序发展,也为后续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同时本研究在理论上也为其他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2.2实践意义

通过对武汉市某一生态发展区的建设与保护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找出其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或建议,对引导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合理有序扩张、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以及更好地保护利用生态发展区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进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增长控制问题被视为环境问题,这一时期的环境主义者以及反城市增长主义开始盛行。80年代之后,城市增长问题主要和都市区的交通问题恶化有关。关于国外城市增长控制的历程,有关的研究从20世纪到现在,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90年代以前,主要是70年代和80年代,以计量研究为主,关注的问题是城市增长控制的影响以及城市增长控制是否有效率;90年代之后,更多的是理论研究,通过建立空间理论模型来阐释实证研究的结果。

1961年,夏威夷州最早通过将全州土地进行分区规划,来控制城市的增长。70年代,俄勒冈州、佛罗里达州、佛蒙特州、加利福尼亚州等,都通过了类似的土地利用法案,来实施土地规划,保护基本农田和环境敏感地带,控制住宅的开发。

以俄勒冈州为例,1973年以前,俄勒冈州的土地利用管理体制与其他州一样,私人购买的土地,从地方政府获得建筑许可证和城市服务保障后,土地的用途就很快改变了。1973年以后,俄勒冈土地开发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州参议院100号法案通过后,所有地方政府都必须制定综合土地利用计划,每一份计划都必须经州土地保护和开发委员会(LCDC)批准。而且,所有地方政府做出的土地利用决策都必须与其制定的综合计划相一致。现在,全州所有城市地区都划定了城市发展边界(UGB),该边界是俄勒冈城市地区综合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俄勒冈州政府鼓励在城市发展界线内的密集型市区开发,划定“城市发展边界”,以帮助保护农用地,尤其是大块农用地。俄勒冈州法律要求州内的240个城镇建立“城镇发展边界”。城市开发只能在界线内进行,在界线外不允许进行城市开发。通过划定“城市发展边界”,俄勒冈州农用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终止了跳跃式的发展,提高了在城市拓展界线以内的土地利用效率。

1.3.2国内研究进程

我国国内关于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对于国外来说较晚,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才陆续有相关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初期大多是对国外理论与案例的分析,到了后期则是通过对国内各城市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与实际上,分析城市发展边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或研究划分城市边界的相关理论方法。


表1:国内城市发展边界及相关内容研究情况表

作者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结论

慎勇扬(2004)

以开发商的角度建立了房地产开发过程的获益模型,剖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不同开发方式对开发商收益的影响。

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

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用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临界点、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对临界点的影响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方式及城市边界变化的关系。

苏建忠(2005)

以广州为例,对其城市蔓延的形成因素、城市发展政策与空间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定性分析

指出要遏制城市的继续蔓延,需要运用精明增长的理念,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尽快制定明确的UGB,严格控制郊区大型房地产的发展。

付海英(2007)

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运用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构建了城市发展偏好模型和更低损耗模型。

数学模型和定性分析

判明了泰安市“精明”的空间扩张方向,探讨了平衡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规划方法。

石伟伟(2008)

以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城市发展及确定边界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模型设定出2020年武汉市城市发展的边界。

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

运用MapGis软件提取城市建成区边界,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最终设定了2020年武汉市城市发展边界,并对如何发挥武汉市UGB边界作用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蒋宏辉(2005)

在研究分析了我国现行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后,根据“理性发展”的思路,提出在我国土地规划管理中引入城市发展边界(UGB)的概念。

文字分析

提出我国要找出确定UGB的科学方法以及研究设定UGB的可操作性,并且完善UGB的法律地位。还提出了实施UGB管理的建议措施。

俞孔坚、王思思等(2010)

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

定性分析

研究表明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发展格局,用尽可能少的土地,维护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丁成日、程智韬(2018)

在介绍理论和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中国规划空间管制的内容、措施、特点和产生的城市发展结果,然后论述了中国规划空间管制的工具性措施,包括用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家宏观管理、市场失效的补救和政策替代等,最后评价规划空间管制。

文字分析

城市规划(包括空间管制)容纳经济和社会分析当务之急。现行的规划体制和编制指南中所涉及的经济分析或者侧重于数字表达,或者充满文字和概念的创新,缺少使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指南(城市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前瞻性等功能)的微观基础。

隋春花(2010)

以广东省为例,介绍了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广东生态发展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定性分析

说明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从省政府角度、生态发展区角度、市政府角度和当地群众角度,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对策。

何思源、苏杨等(2017)

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目标,基于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等方面典型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条以在空间上细化保护需求为特点的保护地空间分区管制技术路线。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细化保护需求为分离所有权、细分收益权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设计和实践地役权制度落实保护需求提供了可能。

潘悦、程超、洪亮平(2017)

基于规划制度背景,比较分析了市(县)层次的空间管制区划目标、标准与内容差异性。探究了基于规划协同的市(县)空间管制区划逻辑及体系。

文字分析

提出了市(县)空间管制区划的协同原则、路径与要点,并构建了市(县)空间管制区划体系框架,具体通过市(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级予以落实。其中,市(县)域层次侧重空间功能区、城镇空间增长边界线和保护控制边界线等内容,中心城区侧重管制分区与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等内容。

王夏晖、王晶晶等(2014)

选取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作为典型案例区,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形式需要,从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类型确定、管制分区特征识别与内涵界定、管制分区综合评价、分区方案确定等环节,系统构建了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制定了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方案,提出了不同分区的发展指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论文将从国内外关于生态发展区与城市发展边界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武汉市划定生态发展区的必要性。通过对武汉市某一生态发展区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图片与有效数据,计算该生态发展区内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与绿地率等各项指标,将其结果与主城区的各项指标数值进行比对,分析二者之间是否有差异以及有怎样的差异,从而对该生态发展区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与建议。

本论文旨在研究武汉市的某一生态发展区的保护建设情况,根据研究结果对保护现状进行评价,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为武汉市后续的相关规划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并为其他城市的相关规划与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拟采用arcgis软件的属性计算器等功能来计算武汉市某一生态发展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各项指标数值;再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各项指标数值及其对应的权重,使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指标模型,计算出最后的综合得分。然后依据综合得分和各项指标数值这两个不同的测度,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该生态发展区的保护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并讨论武汉市生态发展区建设是否达到了规划预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4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城市生态发展区的概念、意义,确定标准与方法,以及相关的规划建设指标等内容,明确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背景及意义,了解城市发展区建设与保护的一般情况,及当前的研究成果与具体实践。

第5-8周: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对其两线三区的划定情况作分析,并就生态发展区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图片、数据,对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处理。

第8-12周:通过相关资料分析,技术手段的运用,对生态发展区的建设项目分布及土地利用强度现状等进行分析,并指出当前的生态发展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慎勇扬,叶艳妹.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开发方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地理,2004(06).

[2] 苏建忠,魏清泉,郭恒亮.广州市的蔓延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5(04).

[3] 付海英,郝晋珉,安萍莉,刘瑞.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分析——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7(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