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分析与评价——以居住区为例毕业论文
2021-04-05 13:36:14
摘 要
2018年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开始实施,原来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住区分级模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圈”的分级模式,以人为起点,以步行时间衡量设施分级配套的可达性与分级标准,使居民能够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满足日常的生活服务所需,以此规划引导公共设施设定与布局。对于现有的居住区,在其改造更新升级工作中,以生活圈的视角来分析评价配套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服务范围,从而逐步完善生活圈设施。
本文以新《标准》中相关规定为依据,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武汉市某十五分钟生活圏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目标-区域评估-公众参与的工作路径,对更新社区进行综合评估,结合社区需求缺口评估与土地资源梳理,明确当前公共设施缺失情况,对完善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聚焦社区公共服务的设施内容与布局引导,提出指向性明确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15分钟生活圈;住区规划;配套设施;武汉
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18,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ards" (GB50180-2018) began to be implemented. The original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group" residential area classification mode is no longer used, replaced by the "living circle" classification mode. Taking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measuring the accessibility and grading standards of the facilities grading by walking time, the residents can meet the daily life service needs within a suitable walking range, so as to plan and guide the setting and layout of public facilities. For the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work, the service capacity and service scope of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will b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ving circle, so as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living circle faciliti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new "Standards" an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citizens, this paper takes a 15-minute living and living area in Wu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pdates the community by comparing the target-regional assessment-public participation work path. Conduct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combine community demand gap assessment and land resource grooming, clarify the current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improve the full coverage and equalization of community services, focus on the facilities content and layout guidance of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s, and propose clear-cut planning measures.
Key Words:15 minutes living circle; settlement plann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 Wuhan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3.1 国外相关研究 2
1.3.2 国内相关研究 3
1.4 研究内容 5
1.5 研究方法 5
1.6 技术路线 6
第2章 生活圈的涵义及设施配套规定 7
2.1 原居住区分级理论 7
2.2 生活圈分级模式 8
2.3生活圈模式与小区模式的主要不同 8
2.4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9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13
3.1 研究区域范围 13
3.2片区解析 14
3.3“五线”和公共设施配置要求 16
3.3.1 红线控制 16
3.3.2 绿线控制 16
3.3.3 黄线控制 16
3.3.4 公共设施控制 17
3.4 区域人口 17
第4章 配套设施现状调查 18
4.1地形数据获取 18
4.2 POI数据获取 19
4.3居民满意度调查 21
第5章 配套设施分析与评价 24
5.1总体布局 24
5.2服务类设施分析 24
5.3休闲类设施分析 25
5.4商业类设施分析 26
5.5交通类设施分析 27
5.5.1 机动车交通 27
5.5.2 慢行交通 28
5.5.3 静态交通 29
5.6小结 30
第6章 规划引导措施 31
6.1 TOD开发模式 31
6.2 人车分行系统 31
6.3 社区开放 32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34
7.1 研究结论 34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34
参考文献 35
附录 37
致 谢 3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迅猛发展。规模大、速度快、“高浓缩”的中国式道路使中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是,也带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城市的发一直以来是以生产为导向,而很少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后果就是基础设施缺位、职住分离、弱势群体使用不便、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均、重大型轻基层等诸多问题,致使居民对重建宜居的生活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旧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模式。【1】。
为应对全球化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反思过去传统城镇化中的错误做法、吸收城镇化的国际经验教训,“十二五”以来,城市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我国开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从而实现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永续发展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出50%,意味着“增量”和“存量”发生了的变化,存量规划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转型要求:由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由重视物质和实体空间规划建设向城市文化和精神塑造转变、由经济发展为主转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转变、由粗放式和集权式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决策转变。当前,城市发展逐渐从大尺度的宏观叙事转向小尺度的空间调整,从侧重数量规模增加转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从将居民视为均质整体转向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需求,逐渐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的构建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城市规划的公共性、政策性与社会性面临新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