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015年江苏省极端气温时空特征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08 22:35:26
全文总字数:246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江苏省处于东亚季风区, 地处东部季风区,经济发达、 城市集中、 人口密集。近五十多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江苏省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呈增加的趋势 , 一般经济越发达, 气象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越大 。所以, 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 尤其是近五十多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演变趋势研究, 探索其变化原因,对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从气象站的气温数据着手,运用江苏省13个气象站点的温度资料,应用国际上通用的极端气温指数,对江苏省极端温度时空的变化及其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江苏地区的气候变化、工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近100多年来中国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约 0.5-0.8度,而最近的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温度则以0.22度/10a的增温速度升高了1.1度,温度的升高不仅直接影响温度极端值的变化,而且导致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出现加剧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极端气温事件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在陆地气温明显增温的研究背景下,对极端气候的研究显的尤为重要,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Alexander等研究发现近50年全球70%地区都显示冷夜明显减少,暖夜明显增加的趋势;Choi等分析了亚太地区 1955-2007年极端气温事件,发现其具有类似的变化规律;Gruza等的研究指出俄罗斯极端高温天数有显著增加趋势;Jones等和Klein等采用极端气候指数分别研究了大不列颠群岛及欧洲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展了有关极端气温的研究,You等选取了12个极端气温指数在全国尺度下研究了极端气温的变化情况,得出北方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的结论;翟盘茂等人分析了北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频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冷夜日数和霜冻日数趋于变少,而暖昼日数则趋于增多 (华北南部例外);汪宝龙等对西北地区近 5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且预测了西北地区将来极端气候变化的情形;另外,许多学者还对中国局部地区的极端气温事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总的说来,对江苏省极端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江苏省气象站点的分布情况做定位,利用过去51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Arcgis以及RClimDex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针对江苏省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极端温度指标(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月最高气温极小值、月极端最低温度、热浪持续指数、寒潮持续指数、气温日较差等),分析江苏省极端气温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分析江苏省极端温度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结合气候模型探究江苏省极端温度时空分布规律的影响机制,并对江苏省的气候变化、工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江苏省未来的气候变化、极端温度走势进行预测。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2017.9.25—2017.10.14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入论文初步研究阶段 ;
2017.10.15—2017.10.81 填写论文任务书;
2017.11.1—2018.1.5 撰写开题报告,查阅并翻译相关外文文献 ;
4. 参考文献
[1] KARL T R, G KUKLA, V N RAZUVAYEV. Global warming:Evidence for asymmetric diurnal temperature change[J]. 182253-2256. [2] KARL T R, P D JONES, R W KNIGHT. A new perspective on recent global warming:Asymmetric trends of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J]. 74(06):1007-1023.[3] NARANJO-DIAZ L R #, A CENTELLA. Recent trends in the climate of Cuba[J]. 53(03):78-80. [4]EASTERLING D R, HORTON B, P D JONES.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trends for the global[J]. 277364-367. [5]刘晓东,张敏锋,惠小英.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J]. 18(02):113-121.[6]汤懋苍,许曼春. 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J]. 3(04):21-33. [7]冯松,汤懋苍,王冬梅.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J]. 43(06):633-636. [8]翟盘茂,任福民. 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 55(04):418-429. [9]王得民,施能. 气象统计预报[M]. 南京:南京气象学院印刷厂,1985:16-24. [10] AIZEN V B, E M AIZEN, J M MELACK. Climatic and hydrologic changes in the Tien Shan,Central Asia[J]. 10(06):139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