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2021-10-27 22:09:50
摘 要
助扶贫抗疫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收获了新成果,彰显了新价值,但仍然面临着时代和社会的挑战和考验。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个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本文从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普通公民三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益关联较大的主体着手,立足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痛点,追根溯源思考保护工作开展的实际难点,结合国内外保护实践的研究视点,探讨应对现实困境的要点。通过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实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归纳现实困境的起因和解决困境的可行性思路,最后提出了民众参与、普法宣传、与时俱进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实困境;对策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people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are , representative successor, cultural workers and ordinary people. It analyzes th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safeguard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mmarizes the causes and the feasible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ory.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ies and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difficulties, which mainly propose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law populariz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t tr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dividuals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alistic Problems; Measure Research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4
第2章 现实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痛点 5
2.1 普通公民:信息失衡之困 5
2.2 文化工作者:诉求难解之困 6
2.3 代表性传承人:后继乏人之困 7
第3章 困境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点 9
3.1 执行监督难 9
3.2 综合立法难 9
3.3 权利保障难 10
第4章 脱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点 12
4.1 域外经验 12
4.2 本土实践 12
4.3 理论图景 13
第5章 对策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点 15
5.1 民众参与:完善非遗保护共享机制 15
5.2 普法宣传:筑牢非遗保护坚实屏障 15
5.3 与时俱进:激发非遗保护内生动力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第1章 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下文简称“非遗”)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1]。“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遗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凸显新成果,回应人民生活期盼。民众、传承人、基层文化工作者是非遗保护的三大主体,传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条路径,惠及民生福祉是非遗保护的一大理念。近年来,“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推选,见证传承人的付出与贡献;“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专项非遗政策的发布,聚焦基层实践的困惑与问题。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指导下,“非遗 ”模式不断探索,收获丰富成果,实现文化内涵和经济效应双丰收。例如,“非遗 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各地依托扶贫工坊精准培训拉就业,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力;“非遗 旅游”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各地针对区域特色灵活发展增效益,适度开发增强经济竞争力;“非遗 直播”模式助攻行业推广,各地借助网络平台创新创作促宣传,国粹潮流点亮非遗生命力。
全球化趋势下非遗保护呈现新价值,凝聚社会发展合力。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之际,国人亦深受其害。隔离禁足期间,人们感受最亲切莫过乡音乡情,最温暖莫过互帮互助,最感动莫过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普通公民做好自我防护,医护人员奔赴战疫前线,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阵地;驰援海外,捐赠物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牢记初心守望相助。从小家到大家,从个人到集体,家国情怀引发社会共鸣;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当下,大国担当体现民族风范。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助力防控,非遗保护单位主动作为,开展线上特色活动;非遗保护协会及时行动,号召创作多元作品;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弘扬正气鼓舞信心。剪纸话防疫,引导树立防护观念;木偶“戴”口罩,提醒加强防范意识;传统中医药秘方,发挥巨大优势,守护群众第一防线。
制度化基础上非遗保护迎来新挑战,直面时代风险考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中讲到“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遗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新阶段下非遗保护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期待。在2020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先后发布了两个声明,一是关于某协会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义捐非遗精品”,二是关于某“中心”组织开展“世界非遗保护青少年教育计划——寻找少年非遗传承人”活动,其中强调保护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活动,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谨慎甄别,这反映出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4]。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目标,有必要对目前非遗保护的实践效果予以评价,结合我国非遗保护新任务,以推动非遗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1.1.2 研究意义
以“非遗”为对象,回归非遗保护“为民为国为天下”的文化使命。非遗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和人民凝聚力的见证,其成效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人民创造力的佐证,其保护成果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力;非遗是民族传统的产物和人民传承力的印证,其保护困境反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培育的路径。非遗保护不仅对民族有重要意义,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也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价值观不断碰撞,国家文化安全成为热门议题,加强非遗保护是重要战略之一。本文结合新时期下非遗保护的要求,分析现实困境及产生原因,以期为非遗保护实践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
以“人本”为视角,回应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时代要求。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实际上就是非遗保护者的困境,而参与非遗保护的主体一般是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和普通公民。三类主体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地位、权利、义务以及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所面对的现实困境集中于不同的角度。由于传承人来源于普通公民,有的文化工作者可能也是传承人,所以三类主体的身份上可能存在部分重合,但是本文主要关注各类主体中大多数人的共性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共性的困惑与需求,归纳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以期启发人们意识到个体与非遗保护的联系,引起人们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