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法律中公司的无效性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28 16:49:52
NULLITY OF COMPANIES IN ENGLISH LAW
R . R . DRURY
英国法律中公司的无效性
介绍
虽然在大多数大陆司法管辖区,宣布一家注册公司无效的概念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在大多数英国律师的心目中却很难引起共鸣。如果在这个国家曾经有人提出过废除一家公司的问题,询问者无疑会被引向《公司法》第13节第1985条的方向。本节规定,公司注册证书是公司注册有效性的确凿证据。如果该证书是公司注册的所有正式要求均已得到遵守的确凿证据,并且该公司已正式注册,则该公司的地位似乎不容质疑。通过这种方式,与公司打交道的第三方的利益似乎得到了保护,英国法律避免了引入无效概念的需要,同时也避免了第三方和潜在股东的复杂情况。然而,人们必须问这个体系是否真的全面,因为很久以前播下的怀疑的种子最近结出了相当令人不快的果实。为了解释这一点,并使这一解释有一个正确的角度,首先审查无效性的概念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在其他法域中运作。
欧共体成员国的无效性
除丹麦和爱尔兰之外,欧共体所有其他成员国都有一个有效的无效原则,根据该原则,注册公司的成立可以被宣布无效。无效性运作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主要涉及与合并程序有关的形式或实质上的缺陷。欧洲经济共同体第一个公司法协调指令(第一个指令)要求在所有成员国,无效必须由法院宣布。然而,不仅在无效的影响和类型(绝对或相对)上,而且在各个国家为减轻无效的有害后果而采取的规定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一条指令的一个效果是确保所有的无效预期有效。这涉及有关公司的清算,以及保护公司在宣布无效之前承担的义务。 无效理论在这些国家兴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我们发现在一些国家,公司作为一个或一个基于合同的协会的最初概念,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商业组织中应用以普通合同为框架的无效理论。例子包括基于同意缺陷或无能力的无效。另一方面,在有些国家,对成立公司实施某种司法或行政的成立前控制要么不存在,要么非常初级。这助长了有缺陷的公司注册,并导致法律制度作出反应,允许第三方质疑公司注册本身的有效性。这些因素的存在,无论是单独的还是结合在一起的,都导致了公司无效原则在欧洲的出现。随后引入了旨在减轻该理论的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条款。
英语解决方案
在不需要无效原则的情况下,英国法律是如何处理上述问题的?首先,公司法1985规定的公司注册制度要求将导致公司注册的文件送交公司注册处。然后,注册官在审查这些文件时行使准司法职能,并且不得对公司进行注册,“除非他确信本法案关于注册和先例及附带事项的所有要求均已得到遵守。”因此,在现阶段,应当解决与对象的非法性、缺乏必要的成员人数、组建契约中的违规行为以及上市公司法定资本数额的缺陷有关的问题。除非任何缺陷得到纠正,否则注册将被拒绝。 与创始人或其他成员的无能力或有缺陷的同意有关的问题已被英国法律视为仅对公司具有内部意义,不允许影响第三方的权利。 《公司法1985》第22节规定了将有缺陷的同意问题内部化的政策。根据本节,备忘录的签署人被视为已同意成为公司的成员。这防止了任何未经他们同意的主张影响公司的有效性。缺乏其他成员的同意,虽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由来解除他们的合同以获得公司的股份,但不会触及公司本身的根本。 无能同样也给英国法律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果签署备忘录的一个或多个人员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签名对于组建公司无效。未成年人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们作为股东的地位是有效的,即使他们可以在达到法定人数之前或之后拒绝接受股份。未成年人的合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包括精神病人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而不是无效的。因为它们在被撤销之前是有效的,可以看出签署备忘录的人数是必要的 因此,如果登记官面临任何丧失行为能力的问题,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确定对声称丧失行为能力的人有约束力的合同是否已经被宣告无效。如果没有,可以继续注册。如果已经避免,书记官长应拒绝进行登记,理由是签署备忘录的人数不足。然而,为了避免对这一点的所有疑问,以及与公司成立相关的所有其他潜在的无效理由,如上所述,英国法律已经产生了一个适用于公司注册证书的决定性证据规则形式的追溯条款。
公司注册证书
公司注册证书是一份在大多数大陆法域都不为人知的文件,也是无效性问题没有给英国法律带来很大困扰的最重要原因。 《公司法》,至少自1862年以来,包括了一项规定,使该公司注册证书成为该法规定的注册要求得到遵守的确凿证据。措词在1862年和1900年之间发生了变化。《公司法》第192节第1862节规定,该证书是“此处包含的与本法案下的注册相关的所有申请均已得到遵守的确凿证据,并且该公司被授权根据本法案进行注册。然而,这一措辞在几个案例13中受到质疑,例如,它被认为不是所需人数签署备忘录的确凿证据。《1900年法案》第1 (1)节对该措辞进行了修改,采用了当前的格式,证书声明为“符合《公司法》关于注册的所有要求以及先决和附带事项的确凿证据,并且该协会是根据《公司法》授权注册和正式注册的公司。 尚不完全清楚这种新的措辞形式是否解决了所有问题。在哈蒙德诉普伦蒂斯兄弟公司一案中,似乎必须这样做。在考虑一个社团是否可以仅仅为了根据《公司法》1862进行注册而成立一个公司时,他说,尽管可以说根据《公司法》1862的第192节, “根据国家债券和资产公司案的判决,该证明的结论性可能受到质疑——考虑到1862年法令第18节和192节非常不同的措辞,我对这一点持有最严重的怀疑——我确信,在本案中,原告现在没有机会支持该证明。在科特曼诉布劳夫曼案中,法院也认为结论性证据规则阻止它对夸大的目标条款提出质疑,只让它照原样解释备忘录。 然而,有几个因素可能使人怀疑新的措辞是否适合这一目的。首先,帕尔梅尔6报告说,“在本[1862]法案通过后不久,人们认为“本法案关于登记的要求”一词是指“登记的先决条件和附带条件”。“然而,尽管这一司法解释使用了比1900年法案更深远的词语,我们仍然有裁决认为,证书不是所有问题的结论性证据。此外,国家债券和资产公司认为,该证书在一个事项(备忘录的签署人数)上不是决定性的,该事项显然是该法在登记方面的要求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先例和附带事项。也有一些案例限制了结论性证据规则的有效性。在英国玻璃瓶制造商协会(有限公司)诉内特尔福德一案中,汉密尔顿法官认为,1900年法案第一节仅涉及部长法案,并不具有成立公司的实质性依据。在“鲍曼诉世俗社会有限公司”一案中,芬莱勋爵在处理一项目标条款的合法性问题时,就1900年的法案说,“立法机关处理的是公司成立的有效性,而这是为了公司成立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证明才是决定性的。 尽管可以看出结论性证据规则所提供的盔甲上的凹痕,但帕尔默《公司法》的作者仍然可以断言,“在联合王国的法律中,一旦颁发了公司注册证书,公司的成立是否无效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因此,他们认为,联合王国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执行第一项指令中有关无效情况下提供的程序的规定。然而,在联合王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之前存在的一些因素,自那时以来,岳翎以一种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这一主张的方式加强了这一点。
英国法律中的无效性
显而易见,设计和解释英国公司注册制度的人一直小心翼翼地确保不会出现任何使股东和第三方的期望落空的无效问题。总的来说,它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非常成功,因此与其他地方的同行相比,它是非常有利的。很大一部分功劳必须归功于公司的连续注册人,他们确保所有注册公司的案件都提交到法院。然而,仍然有两种情况可以对公司的注册提出质疑,这就产生了无效问题。
一、工会
第一个问题涉及所谓的工会注册为公司。《工会法》第5条1871宣布,“公司法1862和1867不适用于任何工会,根据任何上述法案进行的任何工会登记无效。本节适用于爱丁堡和地区加气水制造商保护协会诉詹姆斯·简金森公司一案。最高法院认为,追求者是《工会法修正案》第16节第1876条意义上的工会,其根据《公司法》的登记无效。因此,追求者无权以该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虽然在本案中没有提到事实,但听证会是在《公司法》第一部分1900年通过之后举行的,该部分第(4)小节对所有公司注册证书适用了结论性证据规则,无论是在该法通过之前还是之后。 同样,在英国玻璃瓶制造商协会(有限公司)诉内特尔福德一案中,法院认为《公司法》第一章第1900节并未使公司注册证书在公司被指控为工会的情况下对注册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汉密尔顿法官裁定,“苏厄德诉维拉·克鲁兹一案中规定的规则。(Case5 9,第68页),后面法案中的一般词语不应被解释为影响前面法案中的词语,特别是涉及不同主题的词语,“适用于《工会法》第5节1871和《公司法》第1节1900之间的冲突。 尽管修订和重新颁布了立法,但这个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受这一冲突性立法影响的一家公司是由初级医院医生为代表他们的利益而成立的。《1974年工会和劳资关系法》通过后,人们认为,该公司在其备忘录和章程中规定的主要宗旨属于该法第28(1)节所载的工会定义范围。该法第2(2)条宣布,根据《公司法》第19条第4款第8项进行的工会登记无效。贸易部认为1974法案的第2(2)节推翻了公司法1948的第13节和第15节(处理与公司注册证书有关的结论性证据规则),并宣告公司成立无效。因此,我们有一个现代公司的例子,它的注册是通过适用一项立法规定而被撤销的——根据英国法律,这实际上是无效的。人们并不认为,在1974年法案之后,1985年公司法第13节实际上重新颁布第13节和第15节改变了这种情况。苏厄德诉维拉·克鲁兹一案中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此,以解决赞成1974年法令中更具体的规定而反对1985年法令中的一般措辞的冲突。
二、非法物品
英国法律中可能出现无效的第二种情况涉及公司目标的非法性问题。在“鲍曼诉世俗社会有限公司”案中,这一问题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在该案中,立遗嘱人的近亲对其遗嘱中给世俗社会有限公司的剩余礼物的有效性提出异议,理由是该社会的目标是非法的。虽然上议院事实上发现这些物品并不违法,但大多数贵族都规定了在适当情况下应遵循的程序。瓦丁顿的帕克勋爵首先声明,结论性证据规则并没有使原本非法的物品合法化,因此,董事们将公司的资金用于这种物品将是违法的,为这种物品订立的合同将是不可执行的。他接着说,《公司法》第一章第1900节将“排除国王陛下的所有臣民支持该证书或声称该协会不是具有该法所赋予的地位和能力的法人团体。“然而,他敏感地意识到,公司注册处处长在行使其“准司法职能”时极有可能犯错误,允许公司以完全非法的目的进行注册。在这种情况下,他说: “应当注意的是,《公司法》第1900条第1款和《公司法(合并)法》第1908条的相应条款都没有明确规定对王国政府具有约束力,司法部长代表王国政府,可以通过移审令提起诉讼,取消注册官在影响其准司法职责的履行时不适当或错误地允许的注册。” 在所罗门诉所罗门公司案24中提出的处理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总检察长可以下令签发公司注册令,从而撤销公司注册证书。然而,在上议院看来,在《勒乌斯公主诉博斯》一案中。25年前,清盘是唯一可以“摆脱”这种违规公司的方法,而scire facias则不适用。
此事现已在R .诉公司注册官一案中提起诉讼,但遗憾的是,该案仍未得到报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国内税收政策司的一封信,大意是他们认为卖淫是一种交易?这是完全应纳税的。这封信的收件人,林迪·圣克莱尔小姐,随后被她的会计师建议通过一家有限公司来组织她的业务。经过与公司注册处的谈判,其中“妓女有限公司”、“妓女有限公司”和“林迪·圣克莱尔(法语课)有限公司”的名称被拒绝,最终成立了一家名为“林迪·圣克莱尔(个人服务)有限公司”的公司。该公司的第一个目标是“经营卖淫业务”。圣克莱尔小姐,有相当的理由,认为试图以卖淫是非法的为由取消公司是相当不公平的,当她被征税的收入从那个特定的行业。尽管如此,鲍曼诉世俗社会案中规定的程序还是得到了遵守,司法部长申请了移审令,以撤销该公司的注册和注册。申请的理由是,根据《公司法》1948第1(1)节,公司注册官在证明公司成立和注册时越权或误导自己或在法律上犯了错误,因为公司不是为任何合法目的成立的。Ackner L . J .批准了该案采用的程序,认为'该协会的目的是进行涉及非法合同的交易,因为该目的是不道德的性目的,因此违反公共政策法院随后下令撤销该公司的注册和注册。 自这一决定以来,上议院在“独立企业和小企业全国联合会”案中重新审议了与司法审查有关的法律,包括移审令,在该案中重新界定了诉讼资格标准。原告诉公司注册处(商品)有限公司案的一审判决中可以看到这种扩大诉讼地位界限的影响。尽管有确凿的证据规则,但该案通过调取案卷令的方式重申了对公司注册处签发的证书进行司法审查的适用性。该证书是根据公司法1948第98(2)节的规定出具的,并构成该法案第95节规定的登记指控的确凿证据。在本案中,一份登记申请送交登记官,并附有一份有缺陷的表格。该表格未能具体说明设定或证明收费的工具以及该工具所涵盖的资产。注册官退回了表格,但在他的同意下,表格于1984年3月29日重新提交给他。该指控随后被登记,从最初提交之日起生效。
在公司无效的背景下,本案的重要性是双重的。首先,法院认为,尽管有确凿的证据规则,但它有权撤销注册证书。其次,法院认为,有关公司和该公司的债权人都有资格对登记提出质疑。 就管辖权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援引了R .诉公司注册官、前总检察长案(林迪·圣克莱尔案),显然没有反对意见,大意是调取案卷的确不利于注册官。然而,法官默文·戴维斯倾向于根据更一般的原则作出决定。他考虑了迪普洛克勋爵在奥赖利诉马克曼案中的判决,认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NULLITY OF COMPANIES IN ENGLISH LAW
R . R . DRURY
专业 :法学 学生姓名 :都璐琴
指导老师姓名:余永祥
NULLITY OF COMPANIES IN ENGLISH LAW
INTRODUCTION
WHILE the concept of declaring an incorporated company a nullity is well known in most Continental jurisdictions , it singularly fails to strike a responsive chord in the minds of most British lawyers . If the question of the annulment of a company were ever raised in this country , an enquirer would no doubt be pointed in the direction of section 13 of the Companies Act 1985 . This section provides that the certificate of incorporation shall be conclusive evidence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ompany s registration . If the certificate is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all the formal requirements for incorporation have been complied with , and that the company has been duly registered , it would appear that its position is unchallengeable . By this device it seems that the interests of third parties dealing with a company are protected , and English law has avoided the need to introduce a concept of nullity with its attendanit complications for third parties and would - be shareholders alike . However one must ask whether the system really is comprehensive , because seeds of doubt sown long ago have recently borne their rather unpalatable fruit .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 and to put the explanation into perspective , it might be useful first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nullity as it operates in other jurisdictions .
Nullity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EC
All the other Member States of the EEC , with the exceptions of Denmark and Ireland , have an operative doctrine of nullity under which the incorporation of a registered company can be declared void . The grounds upon which nullity operates vary , but mainly concern defects in form or substance relating to the incorporation process.The First Company Law Harmonisation Directive of the EEC ( the First Directive ) required that in all Member States nullity must be pronounced by a court . However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not only in the effects and types of nullity ( absoluteor relative ) , but also in the provisions which individual countries have adopted to mitigate the harmful consequences of nullity . One effect of the First Directive 5 has been to ensure that all nullities are prospective in effect . This involves the liquidation of the company concerned , and the protection of obligations entered into by the company before nullity was pronounced .
The reasons why a doctrine of nullity has arisen in these countries are diverse . On the one hand we find countries where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the company as a or an association founded on contract , has led inexorably to the application to commercial organisations of doctrines of nullity framed with ordinary contracts in mind . Examples include nullities based on defects in consent or on incapacity .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countries where the imposition of some judicial or administrative pre - constitutive control on incorporation is either non - existent or very rudimentary . This has facilitated defective incorporation and led the legal system to respond by enabling third parties to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f the incorporation itself . The existence of these factors , either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in Europe of a doctrine of nullity of corporations . This has then been follow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provisions designed to mitigate the harmful or undesirable effects of the doctrine .
THE ENGLISH SOLUTION
How has English law managed to deal with problems like those described above , without the need for a doctrine of nullity ?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ystem of incorporation prescribed by the Companies Act 1985 requires that the documents leading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a company be sent to the Registrar of Companies . The registrar then exercises a quasi - judicial function in scrutinising these documents , and must not register the company ' unless he is satisfied that all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Act in respect of registration and of matters precedent and incidental to it have been complied with . ' It is at this stage therefore that problems relating to illegality of objects , lack of the requisite number of members , irregularities in the formation deed , and for public companies defects in the amount of authorised capital , ought to be picked up . Registration would be refused unless any defects were rectified .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incapacity or defective consent of the founders or other members have been treated by English law as being of internal significance only to the company , and not permitted to affect the rights of third parties .
This policy of internalising defective consent issues ismanifested by section 22 of the Companies Act 1985 . Under this section the subscribers to the memorandum are deemed to have agreed to become members of the company . This prevents any claim of lack of their consent from affec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incorporation . Lack of consent of other members , while providing a possible ground for rescinding their contract to take shares in the company , would not strike at the roots of the company itself .
Incapacity equally has presented few problems for English law . If one or more of the persons who sign a memorandum are under the legal age of majority ,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ir signatures are ineffective for the purpose of constituting the company . Minors can become shareholders of companies , and their status as shareholders is valid even though they can repudiate the shares before or on attaining their majority . The contracts of minors and in most cases of mental patients too , are voidable and not void . Since they are valid until rescinded the requisite number of p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002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