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法学类 > 法学 > 正文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3 11:15:00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中要的人格权,甚至可以说隐私权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政府行为越来越要求公开透明,而对个人的隐私越来越要求强化保护。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要求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1网络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体现,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也成了互联网的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因此如何做到即恰当地保护广大用户的网络隐私权,又不妨碍电子网络产业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网络隐私权法律规制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环境较为薄弱,如何对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侵权行为进行恰当的法律规制,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网络产业的正常发展,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法律问题。这要求我们既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内寻求突破,同时更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立法、司法经验。本文就试图从网络隐私权的涵义入手,在比较考察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模式基础上,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模式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

  (一)隐私权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1989年美国私法学者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当年第四期《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被看做是美国开始承认隐私权法律地位的宣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并加以阐述。沃伦和布兰戴斯在文章中指出:“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都市报纸的窥私癖,有必要为隐私提供新的法律保护。快速照相和报社已经侵犯了个人和公民生活的神圣领地,许多机械设备的使用使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威胁,最亲近的人们之间说的悄悄话也将被从屋顶上宣扬出去。”他们明确提出:“个人有不受打扰的权利”。1此后,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并呈现出国际一体化的趋势。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用立法的方式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对隐私权的定义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一般都认为,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蔽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2隐私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是基于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处理而产生的,能使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摆脱他人的干扰,从而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地。它的产生及存在的依据,均是基于人的精神活动而发生的各种利益需求,而法人无精神活动可言,无法成为隐私权的主体。

  2、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隐蔽性。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中不愿为别人所知之事项。其内容具有客观真实性,是客观存在之事实。所以侵犯隐私权与侵犯名誉权具有不同的构成要件要求,在侵害隐私权的案件中,侵权人不能主张以其所公开的事情是真实的而免责。

  3、是一种支配权、利用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隐私权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支配使用自己的隐私。如公开自己的隐私、准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进行艺术创作,以谋取精神上的愉悦和经济上的利益。

  4、隐私权的保护要受公共利益原则的限制。隐私权本质上是保护纯属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情。作为一种私权,隐私权的行使受有必要的限制,和任何民事权利一样,必须遵守权利不得滥用规则,任何人对自己的隐私权的利用和支配,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的善良风俗,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二)网络隐私权

  1、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及内容

  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环境下的延伸和体现。这一概念是随着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信息和资料传递手段的出现而产生的,虽然网络隐私权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与传统隐私权仍有重叠的部分,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1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积极意义上,用户依法享有保护个人的生活安宁,保护个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即不受侵扰;二是在消极意义上,用户能够自由决定个人生活和个人信息的状况和范围,并能够对其进行利用,即个人对于其个人隐私应有主动积极控制支配的权利。具体而言,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网络个人资料信息搜集的知悉权。知悉权是网络隐私权的基本权利,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搜集使用他人的个人数据资料时,必须向资料的所有者进行及时准确的告知,网络用户有权知道数据的使用者收集了哪些信息,信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信息将被用作何用途以及数据拥有人的相关权利等。

  (2)资料搜集的选择权。用户的选择权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信息资料的搜集使用上,在目前情况下,绝大多数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都与用户付出的信息资料直接有关,如果用户不提供个人信息或者不完全提供网站所需的全部个人资料,就无法获得网站的绝大部分服务,甚至拒绝访问,这样不利于用户选择权的充分实现,所以选择权的真正实现尚待时日,尚需各方的努力。

  (3)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控制权。这是网络隐私权的核心,这一权利包括网络隐私权人通过合理的途径访问、查阅被搜集和整理的网络个人信息资料并对错误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删除,以保证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完整、准确。也包括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网络用户本人的同意或授权,不得随意公开、使用或处置用户的网络个人信息资料。

  (4)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请求权。不论网站所搜集的是何种个人信息,只要涉及到网络隐私权,就必然与信息资料的安全问题有密切关系,不论是人为的信息泄漏或被窃取,还是技术上的缺陷、操作上的失误致使信息资料或数据丢失,都将严重地影响个人信息资料的正常使用和用户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所以应当赋予权利人安全请求权:一方面权利人有权要求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持有人采取必要的合理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另一方面,当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持有人拒绝采取必要措施和技术手段保护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时,权利人有权提起诉讼或根据协议申请仲裁或向有关行政职能机构申述获得行政强制力的支持。

  2、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表现形式。

  侵害网络隐私权的主要形式有

  (1)非法侵入。网络空间属于个人的私人空间,是隐私权保护的重要领域之一,禁止非法侵入,未经本人同意,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电讯设施,构成侵害隐私权。

  (2)非法截取、覆盖。私人信息是最重要的隐私内容之一,未经同意在他人进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对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拦截或非法截取,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对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覆盖,也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3)窃听、窃取、删除。未经他人同意、利用网络技术窃听他人网络电话或者网络聊天内容;窃取他人的图片、文字;窃取他人的拨号上网的密码;恶意拷贝删除他人资料等,这些都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伪造、修改他人私人资料。这种侵权行为是指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电讯设施,恶意伪造、修改他人的资料,以使自己获得非法利益或者不获得任何利益。

  (5)骚扰。这种行为主要是指利用恶意代码将浏览器的首页设置为色情网站;发送大量的电子邮件造成对方的电子邮件爆炸、瘫痪;发送病毒;发送色情消息;直接将软件嵌入到用户的浏览器上面等。

  (6)披露。是指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网络姓名等个人信息资料予以公开。

  (7)监视。一般是指在网络传输的某一个环节设置监视软件,从而使他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监控之下,类似于现实世界中的隐性摄像头。

  (8)跟踪刺探。是指通过聊天、邮件或实时软件,进行跟踪,以言辞或文字引诱,获得私人信息,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二、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比较法考察

  在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业务在世界范内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对个人数据的搜集使用也由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网络隐私权被不断的攻击对于信息网络业的发展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各国在加强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方面已取得共识。因此,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两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通过法律及法律的实施来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即不能因为害怕会影响网络业和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也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人隐私权的角度,盲目限制政府或其他商业组织对网上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对他们刻以过多的义务从而影响网络业和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基于“任何对互联网的规制不应阻碍其发展”这一基本原则的坚守,各国因对规范网上个人数据资料的收集使用等行为可能对电子商务和网络发展造成的影响的估计不同及各国的网络隐私权现状和法律传统的不同,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和救济的模式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行业自律模式和立法规制模式两种。分别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

  (一)美国:行业自律模式

  行业自律模式,是指依靠网络服务者的自我约束和行业协会的监督来实现,制定法律和法规是力图寻求一个平衡点以协调保障网络用户隐私权与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发展和保证网络秩序安全稳定之关系。在对待网络业以及与之有关产业方面,美国为了鼓励和促进网络产业的发展,一直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其他与这一产业有关的各方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不主张通过严格的立法,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施加过多的压力和义务,因为担心这样做会对整个互联网和与之有关的产业遭受巨大的损失,从而对互联网和与互联网有关的产业带来负面作用。美国倾向于通过网络行业自律的模式来实现对网上非法搜集个人隐私资料的控制。该模式最具特色也最普遍的形式是网络隐私的认证计划,如着名的TRUSTe组织,各个网站均可加入这一计划,并遵守其所要求的网络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换得的是在自己的网站上粘贴TRUSTe认证标志从而向用户表明自己是对用户网络隐私负责的网站。该计划的目的是唤起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对隐私的注意,并且鼓励网站张贴隐私政策声明。

  这种模式的缺点十分明显,就是它完全建立在行业自律的基础之上,依据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产业的自觉行动来保证这些规定的执行。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即由于采取了保护网络用户隐私权的措施而使双方受益的情况下,这些规定可能还容易执行。但当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时,即由于网络服务提供商可通过搜集个人隐私材料并将其用作商业上的用途并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的情况下,这就很难保证网络服务提供商们能够遵守这些不能给其带来利益,而是给其增加负担的规定,这种模式缺乏保证规定实施的机制并仅仅对那些加入了该计划的公司有效,对大量的没有加入这一计划的公司来讲,它起不到任何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二)欧盟:立法规制模式

  这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作法是由国家通过立法的方法从法律上确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行政救济措施。欧盟在这方面的作法最具有代表性。1995年欧盟就制定了《欧盟数据保护指令》。1998年10月,欧盟制定的《网络私人资料保护办法》开始生效,它十分严格地限定在传递和使用个人数据资料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欧盟主张立法规制模式,注重对于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护和尊重,在这种模式下,通常是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上的各种各样的搜集用户数据和隐私的行为提出一定的限制,使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因特网上搜集用户隐私材料的行为更规范,相对于用户来讲更透明,使网上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更容易得到保护。然而这一模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从法律上来讲,这样做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增强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定义务。从经济上或从网络产业本身来讲,这样做无疑增强了以网络服务提供商为代表的整个信息产业的成本,甚至会损害信息产业的利益并阻碍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 软件保护模式

  这是指依靠一定的技术支持,由网络用户自己选择自我控制为主的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加强用户的权利保护意识和结合使用相关软件如“个人使用隐私选择平台(P3P)”等方式达到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目的,该模式将保护网络隐私的希望寄托于用户自己手中,进入某个搜集个人信息的网站之时,该软件会提醒用户什么样的个人信息正在被搜集,由用户决定是否继续浏览该网站,或者在软件中预先设定只允许搜集特定的信息,除此之外的信息不许搜集等等。但由于这类系统或程序本身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值得怀疑,因此这些技术软件并不能完全取代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而仅具有辅助保护的作用。

  四、我国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起步较晚,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生活逐步走上正轨,隐私权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才开始规定于我国的宪法和其它法律部门中,目前我国法律仍没有将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加以保护,而只是简单地规定了与公民的隐私权有关的权利(如肖像权、名誉权等)。对公民隐私权的立法规定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作的司法解释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这是一个对隐私权保护的重要的司法解释。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亦明确指出:“对未得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题目

——副标题

原文作者Warren.Brandeis:The Right to Privacy.New York

摘要:关键词:Online privacy Infringement Legal System

外文文献出处:附外文文献原文The right to privacy i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ality right in modern society. It can even be sai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ociety. Because a very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society is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actions, and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hanced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Modern society is a civil society, which requir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1 As an extension and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privacy right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right of online privac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angers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electronic computer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on a global scale.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online privacy The problem has increasingly aroused peoples general concern,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ternets social informatization. Therefore, how to properly protect the online privacy rights of users without hindering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network industry has become a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online privacy rights in variou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my countryrsquo;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tarted late, and the legal founda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privacy protection are relatively weak. How to properly regulate privacy infringement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rsquo;s electronic network industry and become our country A legal issue that urgently needs to be resolved. This requires us not only to seek breakthroughs within the existing legal framework, but also to learn from advanced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art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right to online privacy,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inspect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models of the right to online privacy in foreign countries, put forward my own humble opinion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model of the right to online privacy in our country.

   1. Privacy and Internet Privacy

   (1) Privacy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9, the article 'Privacy' published by American private law scholars Warren and Brandeis in the fourth issue of 'Harvard Law Review' that year was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tion of privacy laws. In the declaration of status, the concep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was put forward and elaborated in the article for the first time. Warren and Brandeis pointed out in the article: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the voyeurism of urban newspapers,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new legal protections for privacy. Quick photography and newspaper offices have violated the sacred territory of personal and citizen life. Many The use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kes us face such a threat, and the whispers between the closest people will also be publicized from the roof.' They clearly stated: 'Individuals have the right not to be disturbed.' 1 Since then, the right to privacy, as an important personality right of citizens,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and protected by the law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has shown a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use legislation to clea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At present, domestic scholars also hav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However,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a basic personality right. It refers to a kind of personality right that citizens enjoy the tranquility of private life and that private information is prot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is not illegally invaded, learned, collected, used and disclosed by others. Its content is authentic and concealed, and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ight to personal peace of life, the right to confidentiality of private information, the right to confidentiality of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right to use personal privacy. 2Privac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subject of privacy can only be a natural person.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which enables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s in a complicated society, thus having a piece of their own spiritual pure land. Its production and existence are based on various interest needs based on human spiritual activities, and legal persons have no spiritual activities at all and cannot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2. The content of privacy rights is authentic and concealed. Privacy refers to matters in personal life that you dont want to be known to others. Its content is objective and authentic, and it is an objective fact. Therefore,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right of privacy and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right of reputation have different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In the case of infringement of the right of privacy, the infringer cannot claim that the matter disclosed is true and exempt from liability.

  3. It is a right of domination and exploitation. As a civil right, privacy holders can freely control and use their privacy without violating the law and social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s. For example, disclose your privacy and allow others to use your privacy for artistic creation in order to seek spiritual pleasure and economic benefits.

  4.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shall be restricted by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interest. The right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702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