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因素对校园暴力及其防治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9 21:07:33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平台,广大青少年在这里学习、成长。但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件件令人震惊的校园暴力事件给人们敲醒警钟,警示着社会大众我们以为的孩子学习成长的乐土早已遍布阴霾,亟待我们的研究关注。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目前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以及严重性,社会各界均重视怎样利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校园暴力。当前国际国内的相关学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对校园暴力事件展开研究:一是通过案例分析调查,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类型、频率、差异以及性质等予以概述,反映当前校园暴力事件的具体情况;二是通过问卷分析调查校园暴力的当事人的个人特征、人际交往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三是进行干预性研究,从法律层面以及学校教育、社会管理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以当下校园暴力现象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列举出经典案例,概述当下校园暴力的现状特征,并以学生自身方面的性别因素作为切入点,然后在这个方面积极探索和思考,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防治校园暴力的建议。{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本文以校园暴力现象作为基本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和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校园暴力事件的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映当前校园暴力的具体情况,从而对校园暴力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出校园暴力的具体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是以学生自身方面的性别因素作为切入点,在这一方面积极探索和思考,研究性别因素对校园暴力及其防治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阐述防治校园暴力的具体对策。
第五部分为总结,总结调查研究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因素对校园暴力及其防治的影响,并最终提出一些能够有效防治校园暴力的建议,以指导实践作为最终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分析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对经典案例进行研究。
3. 参考文献
[1]荆春霞.中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9):44-46[2]严静.大众传媒下透视校园花季暴力[J]中国青年研究.2010(5):221-223[3]朱国平.解决学校安全问题的5步计划[J].安防科技.2010(12):44-49[4]鲍雪霞.校园暴力及预防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0(11):4-7[5]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99[6]杨宇琦.西部地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成因及防护措施[J].法制博览.2018(03)[7]李雨桐.浅析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范[J].人力资源管理.2018(01)[8]赵秒.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学校园暴力事件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1)[9]申素平,贾楠.法治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概念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7(04)[10]张文林,叶丽冬,廖娟,何业.浅析当代大学校园暴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J].科技广场.2017(09)[11]申寅子.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特征及其防控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12]王一楠.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7(36)[13]R. Monina Klevens,Sherry Everett Jones,John W. Ward,Deborah Holtzman,Laura Kann.Trends in Injection Drug Us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U.S., 1995–2013[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1)[14]Richard Lowry,Alexander E. Crosby,Nancy D. Brener,Laura Kann. Suicidal Thoughts and Attempts Among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Trends and Associated Health-Risk Behaviors, 1991–2011[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4(1)[15]Emily O’Malley Olsen,Laura Kann,Alana Vivolo-Kantor,Steve Kinchen,Tim McManus.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Among Sexual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2009–2011[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