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行业专项储备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煤炭上市公司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20 10:00:4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安全事故的频发。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对政府形象造成损伤,更严重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极大不利影响。因此,人身安全更加备受关注,为提高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系数,创建稳定的社会安全生产环境,政府在2004年对安全生产费用核算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制度的政府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国家统一标准,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专项管理。但是首次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由于其存在的弊端和我国发展遇到的现实原因,而后又经过两个阶段的变革。
最新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高危企业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设立“专项储备”科目对其进行核算的,但不够完善的会计处理规范给予了高危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使该科目成为企业的“蓄水池”,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粉饰业绩的手段。新准则实施已经有逾十年的时间,本文将在研究分析企业利用专项储备的会计处理对其利润所产生的影响,专项储备是否成为高为行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工具?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中,政府多次出台的安全生产费用制度,虽然对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环境的创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不断变革的安全生产费用制度中显露的会计问题也令人深思。国内已有多位学者指出高危企业其中利用专项储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愈发普遍,这种行为势必会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失真,严重影响我国高危的健康发展,盈佘管理也因其具有的隐蔽性使得监管难度较大。
因此深入研究专项储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问题,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能够使专项储备现有的会计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促进相应研究方法的发展,扩充现有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加速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用专项储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监管。
1.2.2现实意义
专项储备是用于核算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以及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等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由于高危行业的工作性质带有危险属性,因此,针对这类行业国家规定在企业生产经营时需要提取专门的安全生产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用来保障人生安全和创建安全生产环境,同时也能维护公司的形象。近年来,高危企业通过专项储备科目进行无关的会计账务处理的现象愈发普遍,本文将结合民爆企业的近年来财务数据,为改进和完善潜在的会计问题提出在会计核算和管理控制方面的建议。首先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使企业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需求者对财务报告的综合评判能力,方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保障其合法的权益。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专项储备是一个权益类会计科目和报表科目,适于用执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目。因此更多的是我国学者对此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有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对于高危行业中关于安全生产相关的费用却没有专门的会计科目对其核算,而是作为一般的费用科目进行处理。
在盈余管理方面,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Scott(1997)从经济收益角度出发,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
范围内, 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Davidson Sidney(2000)等人所著的书中,观点相对片面,以为盈余管理行为即属于某种财务方法,他们片面地将盈余管理行为归类为在准则允许的情况下出于私利的利润调节行为。
1.3.2国内研究现状
1.3.2.1与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 陆建桥(1999)研究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他以家上证交易所的亏损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对比他们在亏损年份前、亏损当年及亏损以后年度的财务数据,以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他发现样本公司在亏损前一年和扭亏年度均存在调增利润的现象,同时在亏损年度也有明显地利用应收应付款、存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魏明海(2000)对关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做了述评,分析得出: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有经济收益观以及信息观两个角度,同时作者强调以信息观的角度来理解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经过讨论总结出盈余管理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包括盈余管理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的反映和分布、盈余管理会同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以及经济利益、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其客体是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其目的是明确而复杂的;盈余管理的产生包括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两个基本条件。 1.3.2.2与专项储备相关的文献 |
陈丽蓉(2012)针对最新的专项储备的列示提出潜在问题,专项储备只是企业提取的一项未来安全费用,属于准备金性质,是企业对未来发生的支出的准备,不具有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一系列所有者权益具备的利润分配、转增股本、弥补亏损等功能。为了保证账实相符和专项储备的本质,建议采用专项储备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行列示的方法。江佳妮(2014)认为专项储备既不符合负债定义,也不符合专项储备定义,但采用平行列示的建议将对相关财务指标核算产生巨大影响。并提出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报,只在表外进行单独披露,没有违背基本准则。崔灿(2015)在研究专项储备的相关会计核算时,认为一次性计提折旧以后不再计提。虽然能如实反映专项储备的当期余额,但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的真实性来说并不可靠。针对这一问题,他引入了一个会计过渡科目“递延资产调整”,很好地解决了用专项储备科目在构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时一次性计提折旧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实际价值的问题。王耕晓(2014)通过对我国安全生产费用的三次会计核算变革的分析,提出今后我国修订该项制度的建议。一是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标准要多元化,最好要分行业分企业规模,在保障中小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提高其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二是界定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并设定合理的摊销方式,促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重视和管理。三是强化安全生产费用去向管理,使会计数据可以反映资产、费用的具体使用情况,确保费用专款专用。
1.3.2.3 专项储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2009)第三条指出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 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高危企业在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标准,但是在企业会计实践过程中与会计准则也不会存在一定的同步,准则的不完善加上其他方面的干预使得企业计提专项储备还存在的浮动范围,也就成为了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孔庆林(2012)认为《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将“专项储备”划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不妥,专项储备应该是企业负债类会计要素。并通过ST贤成为例,分析其2019-2011年专项储备与利润等数据的变化情况,指出专项储备余额逐年增加却没有实际使用额,并且其增幅与公司报告指出的增幅有较大出入,认为项储备正成为上司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蒋卫东(2016)通过对兖州案例分析,认为美国的杰富瑞证券在对兖州煤业三季度报告的评论中指出该企业利用专项储备科目进行利润操纵是不实的,而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异。唐励桦(2016)在兖州案例中指出该企业在2015年第三季度专项储备科目余额的锐减和当期的利润增长率过高存在一定的关联,其将本来应于当期确认的成本费用作为实际使用预提的专项储备,使当期发生的支出金额不再确认为成本影响当期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的目的,最后指出会计准则的不够完善使得专项储备成为企业的“蓄水池”,在年景好的年份多计提,向其中“注水”,遇上经济不景气时再从中“抽取”,在我国会计准则对于专项储备的会计处理的不完善的改进建议中,希望我国会计准则能与国际会计够准则趋同。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基本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2章 专项储备政策和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2.1 专项储备会计政策
2.1.1专项储备相关概念
2.1.2专项储备会计核算变迁分析
2.1.3专项储备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2.2 盈余管理理论
2.2.1盈余管理基本概念
2.2.2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2.2.3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2.3 最新专项储备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3章 民爆上市公司专项储备变化实证分析
3.1 研究假设
3.2 定义变量
3.2.1被解释变量
3.2.2解释变量
3.2.3控制变量
3.3模型构建
3.4实证检验和结论
第4章 完善我国高危行业专项储备会计核算和管理控制的建议
4.1 会计核算的相关建议
4.2 管理控制的相关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5.3 相关局限性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综述法。
本文是在阅读了解安全生产费用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在参考盈余管理
、专项储备和两者之间的相关理论文献所述的理论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的,对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结合分析。
2.2.2实证研究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一种描述性分析,是为了研究经济现象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它倾向于对事实的解释,排斥价值判断,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变量选取,建立实证模型,选取上市公司有关数据运用统计软件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2.3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选题阶段,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以及对论文进行总体分析,并撰写开题报告。
第4周前(3月25日前),上传开题报告以便指导教师审核。
第5周至第13周(5月25日前),开题完成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阶段性研究,对论文内容进行深化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实际工作进度上传阶段性成果。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s].2012.
[2]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 [2008]60 号)[s].2008.
[3]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2009]8 号)[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