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及其作用文献综述
2020-06-02 19:42:31
在中国,问起身边的人中国有多少非营利组织,大多数只知道红十字会之类,所幸李连杰先生创办的”壹基金”又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素材。但网络上频频出现个人或者所谓的”慈善组织”进行的诈骗行为,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笼上了一层阴霾。人们不认识,不愿意参与到非营利组织活动中去,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大障碍。从经济学上来说 人的”逐利性”是无法避免的,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经常会出现”变质”。人们在不自觉中把非营利组织变成谋求利益的工具。无论政府的法律和监管多么完善,会出现人们认为非营利组织无利可图,只会遏制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单靠政府和法律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回归源头,重视非营利组织中的文化因素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让自我奉献,自我满足的心理战胜人们的趋利心理。简言之,就是让人们参与到非营利组织活动时能得到应有的满足。
国内研究综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
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唐宋时期,人们好佩剑,行侠事。百姓也崇拜,敬仰侠士。乐于奉献,不为钱财,成为侠士的品格特征。这和当代非营利组织的理念如出一辙。中国古代既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也有”事不关己,己勿劳心”,”各自打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只不过一个是盛世情景,一个是衰世景象。社会主流文化映射着国家的兴衰。当代中国不能仅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社会规范化,合理化的必然趋势。古龙所宣扬的”天下人管天下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二)非营利组织文化意义
矫海霞在《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2009)一文中认为,非营利组织不仅仅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工具,它更有助于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促进公民之间的理性交往、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公德,从而实现社会价值的理性回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卜长莉认为非营利组织文化让公民们学到了体恤、互惠、中庸、谦虚的公民道德以及进行民主争论和组织技能,激发了人们造福公益的责任意识;谭建光指出志愿服务是公民道德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是体现现代道德精神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公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责任。
(三)文化因素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
张淑敏认为组织文化存在激励作用,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精神的激励,则更持久、更强大。组织文化正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宗旨,能产生巨大的激发作用,使员工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康乐认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采集运作资金困难。清华大学中国NGO研究中心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显示,41.4%的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很多非营利组织由于资金严重匮乏已不能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和形式其该有的社会职能,更有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维持生计,违背了当初成立时的公益宗旨而追求营利。通常,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和自创性收入,外部援助就包括了政府拨款与政府支持,企业援助,个人援助及其他社会群体捐助以及银行贷款。对于中国来说,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仍有很多非营利组织挂靠在政府部门,或者其抽筹资的一半以上来自政府提供政策拨款和补贴,而非营利组织接受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不超过组织总收入的30%。近年来,政府作为非营利组织原有最大的捐助者对其拨款和补贴已经逐渐减少了,而且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也只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因此,非营利组织如何吸引个人捐赠者出资成为解决非营利组织筹资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注重文化导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吸引个人捐赠者出资,这是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必要途径。
(四)基于中国文化的非政府文化
洪洋认为首先要把”天下为公”、”国家至上”作为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理念基石,其次把”民为邦本”、”社会和谐”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价值追求,然后把”济困扶危,雪中送炭”非政府组织的道德情怀,然后把”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目标。最后,把”修己安人”、”克己奉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修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