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我国社区服务中的民众参与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3 21:52:50  

文 献 综 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社区服务源自于西方工业化国家,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早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发展,同时也导致失业人口急剧上升,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服务作为西方国家早起社会福利的一种形式,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首先诞生在英国。中国社区服务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由中央政府倡导和推动、以社区为行动场域的社会发展运动,其核心目标却都是旨在提高社居民生活质量。所谓居民参与,是指居民以个体或群体的身份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这是一个贯彻民主理念的过程[1],是在基层问题上锻炼居民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决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群策群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它使每个居民都有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的机会。

社区参与就是社区居民和组织以各种方式或手段直接或间接介入社区治理或社区发展的行为和过程[2]。我国的社区参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推行的社区建设,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十分缺乏,社区参与严重不足等等问题,这大大影响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所以对社区服务中的民众参与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助于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自200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来,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发展,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在日益提升。十多年间,学者们对居民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有的学者从民众参与社区服务的主体入手:在社区服务的发展进程中注意到,民众社区参与的主体由原来的本社区居民到开始接纳并重视外来人口的参与,而且参与主体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3]。由原来的形式上的被动参加,参与深度不足,形式单一,目标层次低等等渐渐演变为参与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社区综合治理中,维护社区安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有的学者从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面临的制约因素出发:认为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主要局限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捐款捐物、环境整治、文娱活动等一般性社区活动,对于制订社区整体规划,决定居民群体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普通居民很少参加[4];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渠道不畅,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在社区参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5],一般来说,都是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社区事务,如果他们不邀请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成员是没有机会参与的。而且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或公共政策的制定一般是通过社区委员会或社区代表大会或者社区议事会组织的,普通居民很少介入社区公共事务,他们只能通过社区志愿者组织或社区各种专门组织来参与社区非政治性事务[6];另外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发展不平衡导致民众参与社区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婚姻等社会特征方面。

有的学者从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带来的益处进行分析:认为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7],具体来说:第一,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可以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强化他们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观念,从而能更好地行使个人的民主权利,这是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基础。第二,居民参与可以监督社区干部的行为,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此外,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有助于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居民亲自参与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会相对容易,可以降低政策执行中的成本,从而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8]。由于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居民广泛参与和关注,所以制定的政策一般都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样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程序之下制定的决策就更具权威性和合法性,居民对符合自己意愿的政策理解得更为深刻,实施起来就减少了许多阻力。

有的学者从民众参与社区服务的条件着眼:认为民众参与社区服务的条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条件是指明确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与参与程序法律法规和完善社区居民参与的组织体系,微观条件是指民众的自身的条件,包括学识教育,经济条件,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与积极性等等方面。也有从民众参与社区服务的方式来探究:表明居民参与的的方式逐渐多样化起来,有个体居民的参与方式,也有组织化的参与方式即成立社区民间组织等方式[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