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的负向影响及其治理文献综述
2020-06-22 22:57:3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互联网用户也逐年攀升。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而网民中手机上网的普及率甚至高达96.3%。
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利用手机这样一个方便灵活的工具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和发布信息,”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
在这样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更多信息生产、传播渠道的涌现,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美国学者彼德森和吉斯特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给谣言下了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由此可知,网络谣言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未经证实的言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期,在此过程中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借助于开放的网络平台被某些群众误读、歪曲甚至扩大。
转型期的社会客观环境,如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资源分配不均衡、信任降低、社会风险增加等因素,也构成了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从现实角度来看,网络谣言所产生的”负能量”随着网民人数的扩大和信息交流的便捷而成几何倍数暴增,不仅会引发部分网民非理性的冲动行为,并且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
因此,政府如何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常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如何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与安定团结,如何理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都体现着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