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周恩来人才思想研究

 2023-12-28 09:30:50  

论文总字数:8815字

摘 要

:周恩来历来重视人才,他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珍惜人才,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珍惜人才等,他的人才理论不仅在国家建设初期对各项建设和事业发展起过及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对现阶段我国人才的发掘、启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本文将从周恩来爱才如命的可贵精神、知人善用的独到眼光和培养人才的多种途径等方面,简要的分析和学习周恩来的人才观。

关键词:周恩来; 人才观; 人才选拔; 人才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Zhou Enlai talent

Niu Y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223300)

Abstract:Zhou enlai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alent.He had plenty of penetrating opinions about valuing, identifying, educating, using, protecting, and being talents. Not onl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d his Talent theor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but also has important guiding meaning on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talents fostering and using. The following paper will resume the spirit of Zhou Enlai’s great desire to talents and the way he fostered them,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and learn Zhou Enlail’s view of talents.

Key Words:Zhou enlai; Outlook on talents; Selection of talented person; Person with ability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专业知识或者是专门技能,并能运用这些专业知识或是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且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处于中上水准的劳动者。

成为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通过内因和外因同时作用才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被渐渐地挖掘和突现,最终被他人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判定为“才”。总的来说,人才的资格必须是通过工作岗位这个载体来评判的,若是能胜任岗位要求,便被视为人才

就目前全球的政治经济情况来看,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演愈烈。周恩来极为多元且珍贵的人才思想,在此竞争大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周恩来人才思想简述

周恩来的一生都是伟大且光荣的,是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思想,我党组织工作的理论和干部路线的基础就此奠定,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一)、高瞻远瞩的识才观: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它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周恩来以对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负责的历史责任感,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识人方法,为党和国家挑选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指示说:“培养干部、人才就是文教部门最主要的任务...不能等待,现在就应该着手。”[1]1951年,周恩来又表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

其实在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感受到人才短缺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主要任务。1956年召开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的报告》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进行国家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就必须努力培养建设人才。”

周恩来并不是盲目的凭着感觉来识才,而是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的。他考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主要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识才首先要考量这个人的品德。1943年4月,周恩来在《领导与检查报告大纲》中指出:“选拔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问题。”他还把德的标准化为:“一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二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三要相信群众力量;四要有学习精神;五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六要有高度的纪律性。”他使用干部,坚持以德才为标准,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说:“选择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条件。”

识才要追求贤能,但不应该太过于理想化,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周恩来说:“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永远不会有完人。”他说:“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主义的土壤上专心致志为社会主义服务,虽然政治上学习得少,不能算‘白’。只有打起白旗,反对社会主义,才是‘白’。”[2] 发现人才的关键在于从身边开始,要从研究周围每个人的优势开始。不要总是以要求完美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人,人才就会被发现。

识才最好的时机便是危难之时。“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周恩来认为,患难之时方能见真情,情况越是危险,往往越能考验人,越能辨别人。“识才于未显之时,用才于争议之中”,是指在对于人才的发现和管理上,能敏锐的识别出将出现的人才,对于有才能的人虽然有争议,也敢于大胆的使用。具体的说就是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识别人才。同时,不要只任用“稳妥”之才,放弃“争议”之才。挖掘人才要擅长从那些有争议的人中,把有富于创新、真才实学的人才挑选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识才于未显之时,用才于争议之中。”

识才贵在知人善用,录用人才不拘一格。在人才并没有崭露头角的时候,独具慧眼的发掘出来,录为己用。在识人、知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拓展发现人才的途径,不能只关注到身边的人才,或者是大家熟知的尖端人才。要勇于下到从基层中去,选拔那些未被发现的、潜身于群众之间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自古以来,许多优秀人才都出生低微,由于仕途不顺等原因,并不能被及时发现。如果用人者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明下情,就只能在原有人才中挑挑拣拣,难以发现在基层中脱颖而出的新的人才。朱德、刘伯承、贺龙、叶挺等我军中坚力量都是周恩来引荐到革命队伍中来的。早在抗战初期,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便聚集在了由周恩来实际领导的和郭沫若具体负责的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后又设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它由郭沫若领导,其中的文工委员会、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多为如沈雁冰、老舍等知识界人物。

(二)、全面发展的选才观:周恩来选拔人才的首要条件是树立坚决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衡量人才的客观标准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为我们美好的将来,为全人类光明的前途服务。”周恩来强调,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首先必须解决掉为谁服务的问题。周恩来还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向。他说:“现在是人民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

“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宋朝文豪苏东坡的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从字面上理解,是告诉我们庐山的千变万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领略到不同的风景。然而,我们抛开字面意思,仔细研究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其实它也在告诉我们辨别人才道理,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庐山,任何事物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得出客观的判断。

在品德方面,一个人的品行往往比他的才学更为重要。若是一个人品行不正,他所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周恩来认为,挑选人才,第一步便要观察这个人的品德。一个拥有优良品质的人,才是甘为社会主义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才会全心全力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或者技能为人民服务。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德”和“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讲,“德”比“才”重要。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最高境界。一句话,还是要因才使用。蒙牛老总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智育方面,周恩来指出:“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到老。”既然是选拔人才,知识方面的考量当然是重中之重。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才,一定是他在某个或某些领域有超出一般人的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造福社会。

在体育方面,周恩来指出:“我们的青年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学的更多,工作的更好。”他主张:“要把锻炼身体和锻炼革命意志结合起来”。毛泽东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为党所用,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和被美苏压制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人民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试想,如果毛主席整日身体不适、疾病缠身,怎么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相反,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又是多么令人痛心惋惜。

在美育方面,周恩来不断强调,要提高生活质量,使我们的生活和情操更美化、更高尚。

周恩来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和建国以来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经验相结合,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较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恩来,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三)、尊重信任的用才观:周恩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然后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的用人观。

如何评判人才的阶级属性。关于这个问题,周恩来认为:一是“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阶级,而是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社会阶层”。二是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他从根本上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归属问题,确定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中心情舒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周恩来特别指出:“对于知识分子的历史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了解,以免一部分人由于‘历史复杂’而受到长期的不应有的怀疑。”[3]

周恩来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用的人,而是没有被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周恩来认真了解每个人的优势,将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并让人才挑起超过他们能力的重担子,这样的话,压力便可以转换为动力,能够使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他认为:“在安排和使用人才上用非所学的情形也还存在,是在浪费人才。”他认为对待人才,首先要工作安排适当;其次是要切实发挥人才专长;最后是给专业人员提出任务。

周恩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说:“对任何一个同志,必须有一个基本估计,就是基本上是可信任的还是不可信任的。如果有充分材料说明他是不可信任的,那党就对他采取排斥或者怀疑的态度。如果是可信任的,那就不管他有多少条错误,思想作为有怎样的毛病,党对他还应给予信任,在信任中来批评他的错误,纠正他的作风。”[4]用人者在挑选人才时应该做到: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使用;对感觉不错的认为可用之人,就放心使用、大胆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必有疑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了他,便不应怀疑,不应处处不放心。既然你怀疑他,你便不要用他好了。用而怀疑,实际上是最失策的。用人不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信任人,不为风言风语而动摇,放权放手,宽宏大度。

周恩来用人不拘一格。他主张:一是破除旧习,反对论资排辈,主张启用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比较年轻的杰出人才;二是破除求全责备,敢于使用有过失误的人;三是破除狭隘视野,使用各类人才。

(四)、坚持发展的育才观:《共同纲领》中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必须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制度。”这句话反映了周恩来的育才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长材的希望也与日俱增。周恩来非常重视中、小学工作,把它看作人才培养的基石。他说:“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基础。它的任务是教育新后代,使之成为新中国的健全公民。”他还警示我们不能“大大小小”,即只重视大学而忽视中小学的倾向。他说:“在落后的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是不能把大学教育办好的。”

周恩来说:“面向群众。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他要求学校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注意吸收工、农、兵入学;要求培养基础扎实、有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不但重视普通教育,还指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光有普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是不行的”,“必须努力办好职业教育”。他还特别重视成人教育,提出:“把成人教育置于同其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周恩来说:“我国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所以他在着重培养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同时,还强调要团结、教育各类社会人员,发挥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周恩来呕心沥血地培养人才,他培养人才的范围是最广的。从实践中发现,他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只有不拘一格的培养社会上的各类群体,人才才能大量涌现。

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周恩来说:“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断进步,不断地改造。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要学习和改造吗?是的,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

周恩来曾说:“我们派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他对出国留学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十分关心,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又红又专,学成后能够回到祖国怀抱,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五)、以身作盾的护才观:周恩来一生爱护人才胜过爱护自己。保护人才,不惜以身作盾。每当人才受到冤屈,知识分子受到打击时,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国知识分子一直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的热情,周恩来十分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人身安全、事业进步、生活待遇、升职晋级到图书资料、小病小灾、生活琐事,事无巨细。为保证知识分子能够最有效地支配时间,他提出了著名的“六分之五”原则。

周恩来有首自勉联:与肝胆者共事,从无字处读书,恰如其分的反映了他的伟大人格和他与人才肝胆相照的关系。

周恩来坚决地、巧妙地、艺术地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斗争,大批老干部、科学家和民主人士才得以保存下来。他用超负荷的工作和缩短自己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批人才的生命。著名中医施今墨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文革”期间都收到过周恩来的保护;李四光、李宗仁、程思远等著名人士的归国都是因为周恩来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

二、 周恩来人才思想的意义

周恩来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人才思想,对人的价值、人才标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用和人才的激励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丰富的内涵、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都极为鲜明的人才思想,对如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揭示了人才的价值,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的革命离不了知识分子。周恩来在《革命救国论》一文中表示知识界是国名革命运动中最值得注意的力量之一。周恩来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由于太强调工人的成分,很多较好的知识分子干部被排除在中央之外,这和后来的中央很弱是有关系的。”[5]

周恩来认为中国的革命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在指导新四军建军时强调说,在我们成为强大的新四军上,干部有决定意义。干部的健全是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革命需要人才,建设更需要。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所进行的各项建设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知识分子在国家各方面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二)阐释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关键,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育是一项千秋大业,是立国之本,更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所以,周恩来不断强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把办好教育视为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周恩来指出,教育是为了培养干部、培养人才的,要切实抓好。他主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认为教育在今后将要有极大的发展。同时,他要求办好各种学校,认为无论哪一种学校都应当遵循为人民服务这一方向。

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师。在我国,教师扮演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周恩来要求,凡是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都应大力培养新的师资。

(三)提出了人才选用原则,为“人尽其才,才尽其人”提供了基本准则:周恩来一向主张选人用人要立党为公。1943年4月,他在《领导与检查报告大纲》中指出,选拔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缺一不可。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前提条件。

周恩来反对“唯成分论”,主张“唯才是举”。他认为,应该遵循党的“讲成分,但不按成分论”的原则。

周恩来主张用人应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特别强调了要合理使用知识分子,术业有专攻,要将他们安排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出对国家有益的专长。

(四)提出了人才标准,为人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周恩来在使用干部这个问题上,以史为鉴,为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宏大的人才队伍,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奉行“德才兼备”、“量才使用”原则。

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是“又红又专”。在1956年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明确提出了“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培养大批的坚决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红色专家”的要求。

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方面,周恩来经过认真思考,强调说,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智育、体育三者是紧密联系,互相结合的,而不是相互对立、没有关联的。

(五)提出人才激励的基本法则,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提供了制度性保障: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经过我们的改造已经抛弃了旧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很大一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了。因此必须充分的相信他们。”

周恩来强调要支持知识分子的工作,不仅要尊重他们,重视他们,并且向他们学习,在全社会创造出一个崇尚知识,尊重知识和爱护人才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对国家有益的专长,使他们能够英雄有用武之地。

周恩来还说,我们应当关心人才的生活,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在生活上提供保障。并且在精神上给予引导和帮助。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81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