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现状探析

 2023-12-29 11:36:03  

论文总字数:8917字

摘 要

大国理想复苏之下的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在这之中,文化复兴是最具代表性和根源性的。国家、学术界以及民间都在大力挖掘与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海外推广。然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问题;对策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ulture’s overseas dissemination

Hao T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China is exploring a wa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le it is in a background of dominant country’s recovery, and in all of this, the culture renaissanc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fundamental. The nation,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the folk are all vigorously excavating and propag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s which ar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y extend them to foreign countries actively by a wide variety of ways. However, this dissemination is confronted with so many difficulties. It’s our urgent matter to find a good way of culture dissemination when facing with different culture diversity.

Keywords: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的圆满举办,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文化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无疑为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如何在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前提下,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握好中国文化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定位问题?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大背景之下,做好中国文化的“攻守兼备”,主动迎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的考验?[1]。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文化形势,从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为全面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原因

早在公元前138年,我国已有了文化对外传播的记载,当时的汉使张謇出使西域,将中国文化与丝绸带到了西亚和欧洲;盛唐时期的长安曾一度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的陶器传到世界的另一端;元、明、清的“东学西渐”让更多的西方折服于东方的文化之下。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的文化传播越发频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中国,中国的优秀文化也更多地走向世界。探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庞大人口的国家,提供给全球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和商机。来华投资以及从事中国贸易的外国公司逐渐增多,懂得中国文化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此外,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同样需要懂得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一切都说明在当今,了解了中国文化,也就遇见了商机或就业机会。以汉语为例,对于全球兴起的汉语热,美国《新闻周刊》说得直白:“学汉语的理由很充分。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学会说汉语,不仅能更好地和中国新富们交流,还能促进双边贸易关系。”[2]

(二)中国文化自身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如今的良好成效还与中国文化本身的魅力有关。中国文化精彩纷呈,源远流长,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富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情调”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及欧美流行文化中广受欢迎,儒家文化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饱受推崇,都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入世”的非凡魅力。[3]世界各地的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华语电影在国外广受欢迎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都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文化正积极影响着其他国家,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荣耀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国《世界报》评论:“这不仅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4]

(三)中国政府所做的努力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取得的成绩还与中国政府所做的努力分不开。国家汉办牵头创办的“汉语桥工程”得到了国务院与教育部的批准,这表明当初一个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活动变成了现如今国家的发展战略。除此之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海外举办了诸多的中国文化活动,例如各种形式的汉语教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这些活动皆立足海外,是中国文化教育的海外延伸和拓展,并且在世界主要国家及城市越来越受到欢迎。因其传播的价值以及传播的紧迫性,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

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5]当今世界,大国的崛起不仅取决于GDP,更需要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蕴含五千年底蕴的中华文明就是当今我国国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只有通过传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地位。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包括:

(一)介绍中国的文化符号,树立国家形象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中国的文化带给世界的人民,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树立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以功夫为例,在李小龙、成龙等明星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功夫,在他们的观念中,中国已然成为功夫的代名词。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便是孔子学院,这些学院将中国的传统礼仪及文化传递给每一个学生,逐渐地,中国“礼仪之国”的形象便扬名世界,文化传播在繁荣世界文化的同时也间接地树立的国家形象,为国家的外交和经济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改善国际受众认知,提高对真实中国的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增强,一些人就转而攻击中国的文化!如此贬低四大发明、侮辱中国的文化宗师、诋毁中国的民间艺术、对中医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毁灭!”[6] 不得不承认,直至今天,仍有许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还是存有一些“妖魔化”的观念。近十年来,西方某些公共舆论再次搬出了“黄祸论”,刻意诋毁、歪曲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书店里关于中国的资料大多都是风水、易经八卦、菜谱以及各种歪曲中国现实的图书,这些歪曲和误读成为了中国和平崛起、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持续不断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改变国际社会的某些错误认知,从而改变中国的“被妖魔化”形象,真正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完善世界文化体系,繁荣国际文化市场

以小说为例,“随着中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拓展,翻译的作品、介绍的作家、翻译的语种逐渐增多,作品的传播受众、传播国家及地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当代著名作家,如莫言、苏童、余华等人的小说在外文翻译、出版、读者接收等方面都较为理想,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西方产生一定的影响。”[7]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不断发展,对于完善世界文化体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繁荣文化市场有着极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对于世界文化的提升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和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作家和作品被世界所熟悉,甚至中国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突破”,中国文化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虽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进程日益蒸蒸日上,但处在转型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文化的海外传播机遇与危机并存。近些年,文化传播逐渐显示出它所遭遇的困境:

(一)外国对中华文化的掠夺

一些国家近年来将许多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比如:韩国将端午节进行一番改头换面,成功地申报了世界遗产;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也仿效韩国,把中国的“皮影戏”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更有蒙古国,把“马头琴”申报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的行为不禁让国人反思:在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时,自己的文化却被别国一再掠夺,这究竟是因为什么?民俗学家陈勤建曾指出:“如果我们还没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传统文化瑰宝也就越多地流失他国、为其所瓜分、独有,中华民族的生存根基、炎黄子孙的传家宝就会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声音消失、文化身份丢失!”[8]

(二)文化差异造成了认同困难

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用了四个纬度来界定文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阴性主义和阳性主义。[9]中西方文化在这四个纬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提倡“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更多地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的权力距离很大,权力甚至成为生活追求的一部分;中国也是一个阴性主义国家,现如今的社会主导价值鼓励人们追求金钱和成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了了文化身份的差异,而这也造成了中西方的认同差异。

(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仍有较多的负面报道,这也许是媒体的规律所致,也许是利益集团的互相争斗,但我们无法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方仍然认为中国是“共产党国家”,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客观地讲,中西之间,仍然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仍然充满了不信任。“这不是冷战思维,而是非常复杂的文化建构。”[10]

(四)中国文化传播的创意、方式不足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数字鸿沟,威胁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生存。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现代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文化传播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那么文化必然无法快速传播。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11]中国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对现代信息化认识不足、创意缺乏,导致了我国文化传播难以进一步地发展。

四、文化传播的应对策略

“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思潮,内之乃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12]这是鲁迅先生曾经倡导的中华文化发展的国际战略思想。针对现如今的传播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文化的传播:

(一)重视自身文化建设,保护本国文化资源

中国文化若想传播海外,中国人就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坚持一定的态度,并且在传承上要做好必要的工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重视中国文化。诚实地讲,过去的我们并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任其自生自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国人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腊八节”很少会有人记起,甚至于一年里最大的节日“春节”也只剩下了饭店里的年夜饭以及电视里的联欢晚会,没有了鞭炮,也没有了春联。直到韩国将端午节申报成为他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才稍稍有了紧迫感。之后,我们有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法定节假日,我们也开始有了“文化遗产日”。也许是时代所迫,当今的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精神价值,忽略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精神财富。传统节日的保存是文化归属感确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心理凝聚力。只有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才有底气走向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其次,我们要努力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学会坚守、发展自己的文化。西方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多样的宣传手法迅速席卷全球,现如今我们一出门,肯德基、麦当劳、牛仔裤、雅思托福等外国文化扑面而来,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被西方文化所包围了,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仿佛已不知踪迹。面对“外敌”的入侵,我们要想保护好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排斥,而要有选择地吸纳,坚持自己的精华,剔除本身的糟粕,并有选择地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思辨地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一波又一波异域文化的冲击下始终保持独立而辉煌的存在,保证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够与其他文明平等地对话。

最后,我们要科学地改造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能被现代接纳的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可以尝试着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解释,赋予它时代性的新内容,让它跟上时代的步伐,重新构造传统文化的框架,让它真正能够随时代而变化发展。但改造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万变不离其宗”,不能改变了旧的,也改变了它的核心。不然,文化的重新架构便失去了意义。

总之,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坚守我们的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传承并弘扬它,并时刻保持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以海外传播的东西。

(二)注意海外传播的可接受性,努力让中国文化入乡随俗

中国文化要想传播到国外并在国外发展,就必须适应外国文化,用他国的文化武装我们的内涵。以《论语》为例,这里有许多中国文化的精华,可能寥寥几个字的背后有一长串的寓意,但是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能以全文翻译的方式向他们展示,否则他们无法接受,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排斥甚至全盘否定。对此,我们应该提取其中有意义的东西,将现实融入其中,用他们外国人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去诠释,力求用最通俗质朴的语言解释其中的奥妙。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祖先的智慧展示给现代的外国人,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三)注重传媒作用,丰富文化传播渠道

文化是蕴藏在衣食住行和语言中的内在的东西,中国文化应该依靠多种渠道、借助各方面、各系统的力量进行海外传播。以电影为例,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主要是通过电影这样途径。而我们在国外大放异彩的电影,大多数只反映中国落后的一面,且许多对外的宣传片也不重视宣扬我国现代的、先进的一面。久而久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落后、封建而又愚昧。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拍一些能反映现代中国的影片,充分利用好电影这一传媒方式。传播渠道的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官方渠道与民间渠道相结合。即我们既要借助于本国政府官方成立的海外文化机构、科研组织等,也要充分利用公民个人在海外从事商业、艺术活动等场所和机会,通过发行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促进文化的海外推广。

其次,要注意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相互结合。要想在当代占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就必须占领新媒体,即充分利用新媒体。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多介质、多渠道、简洁快速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今的文化传播必须要抓住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诸多优点,实现简单快捷地传播文化。

最后,要将海外华人和大陆华人相结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海外华人可以及时地了解大陆的动态趋势,而且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加入其中——网络给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样的,大陆华人也可以了解海外动态,适时调整文化传播的步伐,更好地实现传播。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将海外和大陆的力量联合起来,传播才会更加顺畅。

(四)提升国人文化素养,培养大批自觉自信的文化使者

近些年来,中国出国旅游、留学和工作的人数逐渐增加。他们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可以说,在海外,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然而,我们的同胞在海外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我们“礼仪大国”的形象,不守时、不排队、随地乱扔、大声喧哗等,在外国人的脑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负形象。因此,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无疑为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文化的形象发挥着细小但足够重要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13]因此,要提升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争当文明的、自信的文化使者。

(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政府和民间各个层次的交流活动

2008年12月30日,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奠基建成,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会上讲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国家因此而适时推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14]文化也是一种产业,所以党和国家应该重视发展这一产业,加大资金的投入,注意引导各种的交流活动。古代张謇出使西域,发展中西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架起了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交流活动更是异彩纷呈。政府层面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不断,民间层面的更是多种多样,甚至于一个小小的家庭聚会也会成为沟通两国文化的平台。现如今,我们不仅要提倡文化“走出去”,也要鼓励文化“请进来”,鼓励国外的优秀文化进入中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培养、支持外国的文化爱好者、传播者,请他们来中国,并接受免费的培训,发展更多的民间文化传播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走出去”,更是文化原创性的建立以及国际话语权的确定。要加快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荆玲玲,张会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变革与思路创新[J].未来与发展,2012,(1):2-6.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91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