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3 13:19:02
文 献 综 述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国内突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据各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0.87万起到2005年的8.7万起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2011年达到了井喷状态,参与人数增加到了上百万人,事件也渐渐复杂化。搜索媒体报道可以发现从云南孟连到安徽池州,从宁夏银川到广东乌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而在2012 年 12 月 18 日举行的”2013 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 指出我国社会矛盾仍然多发,群体性事件具有了新的特点。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的整个过程中群体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定的信息传播使得单纯性事件最终走向群体性事件,并且由于不同信息的推动,群体性事件走向发展的高潮,最终又由于信息的有效管理趋于平静。因此,信息的传播媒介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可以使群体性事件趋于平静,而当媒体媒体集体失语甚至是妄语时则会使群体性事件升级,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并且使政府与主流媒体失去公众的信任。由此,本文将群体性事件的媒体的报道列入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中,并且集中研究这一问题,让政府和媒体都能够逐渐找到自身在群体性事件当中的真正定位,政府即时有效的发布信息不再被动挨打,而媒体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缓解矛盾、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相关研究现状
(1)群体性事件定义的发展
根据 2000 年 4 月 5 日公安部颁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而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称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的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由此看来,官方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逐渐客观化,并且强调了社会矛盾在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影响,突出了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和违法性特征,但并不全面。
现在学界大多引用的是孔丽霞的定义,在她看来,所谓群体性事件,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团体、组织,在利益受损或不能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或者在某一细小事件的刺激下,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冲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门,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抢烧杀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
(2)中西方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在西方研究中,媒体管理是危机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并以”危机传播”的概念而展开研究。危机传播是以传播学为核心,由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研究结合而成的边缘学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多是集中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危机传播理论得以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罗伯特#8226;希斯在《危机管理》中认为”媒体管理是进行危机管理的基本要素。成功的媒体管理可以弱化公众及媒体对危机管理中暴露的失误的消极印象,从而排除集团的困扰,抑制消费下滑,防止股价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