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15 21:50:13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加,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益增长,但伴随着资源被持续开发利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试图以更深入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代表性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关系

官锡强[1] (2013”城镇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认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的。在城镇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框架中,既要将资源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来认知,又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看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生变量。资源环境和经济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城镇化将呈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反之,危及或破坏了整个城镇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则出现恶性循环和不可持续发展。

王聪、武清华[2] (2013”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研究认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污染行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改善与治理环境。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随着文明的发展逐渐增强,环境状况逐步改善。

邵光学、张超[3] (201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探析”)研究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和谐理论倡导健康、适度的发展,反对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反对对自然生态的无法弥补的破坏。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实现经济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朱维香[4] (20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协调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自然环境系统的物流、能流是经济系统物流、能流的来源,环境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环境系统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才能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出现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捕捞等现象,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这就必须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撑。

叶剑鸣[5] (2014”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刘晓圆[6] (2014”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认为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我们确定城镇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经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衡的现状

龙海波[7] (2013”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认为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城镇化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化内涝、废水排放、河流污染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城镇化生态的脆弱性。此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薄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严重超标,空气、水、土壤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大;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生态保护自主发展的供给动力不足。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气候、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匮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肖宏伟[8] (201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2013年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阴霾,就是因为天空气体中充斥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数据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以及由其他污染物的反应中形成的带有光和热的光化污染。

荣宏庆[9] (201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认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污染加重。据资料显示,近年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环境成本大约占GDP的3%-8%,GDP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生态环境恶化的负效应所抵消。如果继续按照现行的GDP制度进行核算,将会出现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越多,而GDP增长越快的虚假繁荣现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成果显著,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资源能源紧缺与环境严重破坏的压力。

宋殿清[10] (2013”新型城镇化经济与资源发展”)研究认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和扩展,大气、环境和公共空间这些一度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无限供给的公共产品却出现了供应有限、质量下降的局面。究其原因,公共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但是私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利益团体过度占用或开发。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轻视,环境教育事业很不完善,对环境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

陈玲玲、冯年华[11] (2015”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及对策”)研究认为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之所以染上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根本原因是粗放、盲目、无序扩张的发展方式所致;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忽视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对城市、产业、人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安排,没有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

肖磊[12] (2014”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困境与破解之道”)研究认为人们对生态治理理念认知缺乏。观念上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保,工业领域采用”开采#8212;生产#8212;消费#8212;废弃”的生产模式,具有非循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点,造成工业生产能耗、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环保教育不够重视,环境教育趋于形式,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大大忽视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唐力翔[13] (2015”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研究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要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环境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和奖惩机制。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切实加大生态环境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范围,提高生态环境补偿标准。

马金辉[14] (2013”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研究认为依靠科技和教育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增强科教支撑能力,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面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职业教育,开展生态价值、生态安、生态道德等内容的生态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实现生态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培训。

王雅坤[15] (201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研究”)研究认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环境下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余清滢[16] (2014”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研究认为

必须科学进行新型城镇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当做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手段。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城镇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同时要结合城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和循环节约型社会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马晓河[17] (2014”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新动力”)研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内,通过循环经济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的降低,环境的保护,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可以从资源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发展工业企业的布局方式等方面,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接轨,使二者紧密结合,以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金雯[18] (2014”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认为快速的城镇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愈演愈烈。今后必须积极追求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下,有效解决其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已经不在少数,专家学者也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是专家学者基本都是从自己涉及的领域进行研究,本论文将试图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官锡强:《城镇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研究》2013年第16期。

[2]王聪、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科学性的综合思维》,《地理研究》2013年第11期。

[3]邵光学、张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探析》,《科学经济社会》2014第3期。

[4]朱维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企业导报》2015年第5期。

[5]叶剑鸣:《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分析》,《现代营销》2014年6期。

[6]刘晓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燕山大学》2014年第11期。

[7]龙海波:《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日报》2013年第14期。

[8]肖宏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5期。

[9]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8期。

[10]宋殿清:《新型城镇化经济与资源发展》,《中国经济》2013年第12期。

[11]陈玲玲、冯年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及对策》,《生态经济》2015年第5期。

[12肖磊:《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困境与破解之道》,《光明日报》2014第11期。

[13]唐力翔:《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4]马金辉:《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第21期。

[15]王雅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研究》,《创新科技》2013年第12期。

[16]余清滢:《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商情》2014年第32期。

[17]马晓河:《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新动力》,《当代农村财经》2014年第10期。

[18]金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10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