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联盟网络特征对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24 12:17:28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技术联盟主要研究内容 国外关于技术联盟(technology alliance)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起初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联盟形成原因与动机、联盟模式、成本效应分析以及风险 控制防范等方面, 其中实证研究的文献占多数。
Hagedoom等测量了技术联盟对参与企业的影响, 利用线性结构模型对处于复杂环境中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Lerner等实证分析了生物工艺企业技术联盟中, 研发企业之间、大小型企业之间控制权的分配问题[ 2] 。
近年来, 国外学者开始从组织学习、知识获取以及合作满意度等角度对技术联盟进行研究。
Soh等研究了技术联盟内部研发能力与外部创新资源的网络关系, 认为应将战略与研发能力等组织因素联系起来, 以获取外部创新资源[ 3] ;Teresa等提出了技术联盟战略可能性模型, 研究台湾半导体企业技术联盟的特点、战略因素、组织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从联盟合作中获得竞争优势和能力的[ 4] 。
黄玉杰等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契约理论, 发现在高新技术联盟中不确定性和伙伴关系是决定联盟治理结构选择的关键因素[ 5] 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技术联盟”,相关学术论文自1994至2002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增长的过程;从论文内容上来看,早期国内对技术联盟的研究主要涉及联盟成因、伙伴选择、构建模式与运作机制等,以介绍性和描述性研究为主;2005年以后,内容集中在联盟稳定性、风险控制、绩效评价、信任机制与国外先进经验介绍等,并开始采用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分析技术联盟网络特征及其对联盟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前人在这些方面也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
1.2关于技术联盟组织模式的研究 1990年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术联盟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
根据企业在RD 阶段不同性质的联盟伙伴, 将技术联盟(合作创新)分为5类: 用户联盟、供应商联盟、竞争者联盟、互补性联盟、促进性联盟(与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等非企业组织组成的共同研究开发联盟)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