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公共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和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26 20:48: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十一五” 期间,在国家科技部计划司、基础司等专业司局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关心支持下,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和《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江苏省加快建设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步伐,基本形成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平台体系。[1]
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已建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296家,其中国家级2家,项目总投资45.21亿元,省拨款5.99亿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建立,布局逐步优化,成效初步显现。[2]
但是,关于平台的运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于是需要着力研究科技公共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对策,以使平台能够健康高效地发展。对此,前人已经做了大量非常具有价值的工作:
一、有关什么是科技公共创新平台的研究:
关于概念。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3]
关于结构。包括六个部分:科研开发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区域宏观调控系统以及社会服务支撑系统。[4]
关于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促进企业间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二、弥补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三、嫁接技术和市场,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四、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5]
二、有关科技公共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是具有动态行为的高阶次非线性复杂系统,其边界模糊,具有多重反馈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具有难以揣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由于时滞作用,使得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现象在时空上往往是分离的,所以单凭直观认识、经验判断和人脑推理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6]鉴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上述特征,为了对其科技公共创新平台的运行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必须深刻探索其运行机制。
科技公共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的不同观点
文献 |
主要观点 |
顾新[7] |
知识流动机制、产业集聚机制、空间集聚机制 |
杨剑等[8] |
人才循环机制、知识循环机制、资金循环机制 |
李俊华等[9] |
由要素输入与输出模块、要素支持模块以及竞争协同机制模块组成。通过各模块的互动连接各创新要素,并带动其它区域资源起协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胡树华等[10] |
产出牵引机理、要素系统机理、循环反馈机理、主导转换机理 |
苏屹等[11] |
分别从孕育生长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区域创新系统不同演进阶段分析运行机制 |
黄鲁成提出的运行模式是:第一,复合技术创新主体的各个组成要素(企业是最主要的要素)内部经过组织创新,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第二,在制度创新的环境下.各要素相互作用(企业承担着主导作用)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技术创新主体;第三,复合技术创新主体在政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下,在条件创新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第四,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实施调控(包括政府的管理和企业自身的管理),保证技术创新方向的正确性、过程的稳定性;第五,良好、有效的技术创新推动”系统目标”的实现。[12]
李虹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来自于创新体系内部的不协调,主要是技术、知识、度、服务等因素发展的不协调。而其他因素的作用力能加速瓶颈因素的更新,一旦这种更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会处于暂时的协调运行状态,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创新体系内部又会开始孕育新的不协调。区域创新体系就是在这种”不协调#8212;#8212;#8212;协调#8212;#8212;#8212;不协调”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13]
冯根尧按照系统动力学理论以一张图表现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
在该运行机制中,政府、高校和考研机构、企业、中介四个创新主体在科技设施、信
息网络、道路交通、创新人才、经济发展总量等创新硬件条件和市场环境、法律、机制、文化、区域互动、国际交流等创新软件环境下.发挥物质装备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和人力资源流等创新动力源的作用,形成创新的原动力,推动知识在整个创新链中流动从而推动区域发展。[14]
三、有关科技公共创新平台运行对策的研究
对于科技公共创新平台的运行,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对于江苏省科技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政府对公共创新平台管理不当,陈文言提出要改变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企业转变为为区域创新服务[15];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健全市场的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的行为准则,消除计埘经济体制遗留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和壁垒,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平 公开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对创新的需求真正能够反馈到企业的经济活动[16];针对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赵林萍认为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证平台高效运行,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经费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引导所内外人员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17]
国外有Maria Giovanna Bosco(2007)通过分析意大利伦巴第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政策,认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要与当地具有自主权的省以及公共机构(如商会、财团和大学)合作,尤其是促进和加强企业与知识提供方(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相互合作[18];Elvira Uyarra(2010)对不同区域范围的区域创新政策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认为在制订政策时不仅需要以区域的知识和体制作为出发点,还应该考虑到现有的政策组合和过去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因为它们会支持或限制新的政策目标[19]。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公共创新的研究来看,多体现在理论层面,在概念和原理方面具有较深的研究,但较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缺乏实证研究以及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艳红, 陆红娟, 陈林,等. 江苏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4):58-61.
[2] 王霄, 赵敏, 孙欣沛.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科技信息, 2013(14):1-2.
[3] 陈德宁, 沈玉芳.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04(09):71-73.
[4] 周柏翔, 丁永波, 任春梅.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7(3):135-138.
[5] 张利华, 陈钢, 李颖明,等. 面向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究#8212;#8212;以浙江省绍兴县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5):51-54.
[6] 赵黎明. 城市创新系统[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7] 顾新.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 中国软科学, 2001(11):104-107.
[8] 杨剑, 杨锋, 王树恩.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0, 28(4):1-6.
[9] 李俊华, 王耀德, 程月明. 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3):32-36.
[10] 胡树华, 邓恒进, 牟仁艳,等.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及机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12):20-22.
[11] 苏屹, 李柏洲. 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要素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30(6):104-109.
[12] 黄鲁成. 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2(1):95-98.
[13] 李虹.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25(2):34-36.
[14] 李虹.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25(2):34-36.
[15] 陈文言. 浅论区域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J]. 人文地理, 2001, 16(1):55-58.
[16] 黄乾. 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 中州学刊, 2001(2):31-33.
[17] 赵林萍.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0(2):2-6.
[18] Maria Giovanna Bosco. Innovation, Ramp;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Policies toward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ase of Lombard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7, volume 15(15):1085-1111.
[19] 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217#8211;23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1、什么样的运行机制适用于江苏科技公共创新平台
2、采用什么样的对策能够使江苏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得以高效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