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Web2.0用户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3 21:52:23
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我们对互联网的要求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地获取信息。Web1.0到Web2.0的跨越,使长期以来受众被动接受网络信息的单线传播方式转变为受众可以参与其中的互动共享传播方式[1]。随着Web2.时代的到来,作为Web 2.0 环境的主要部分,社交网络(例如Facebook、Myspace、 开心网、新浪微博等)在用户参与方面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根据 CNNIC 在2013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微博用在2012年末达到3.09亿,年增长率达 23.5%,网民中微博用户的比例达到54.7%,[2]截止到2012年6月,仅中国社交网站用户的规模就已经达到2.5亿[3]。然而社交网络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是因为这是用户之间用来互动的空间和手段。[4]伴随着社会网络的兴起,对Web2.0用户行为的控制和管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而同时伴随着用户行为的产生也会带来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这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关于Web2.0
目前IT界关于web2.0尚无统一定义。2004年国际web2.0大会提出”web成为一个平台”。Wiki百科全书说”web2.0是对于感知到的World Wide Web正在进行的变化:WWW从网站的集合转变为向终端用户提供web应用的计算平台的统称。”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web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一个总称。[5]
同时胡延平认为”Web1.0是由上至下的,而Web2.0是由下至上的。”[11]方兴东也曾提出: Web2.0以个人为主体,以自组织为中心,通过这两大核心特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6]。蒂姆#183;欧雷利(Tim O′ Reilly, 2005)提出web2.0观念关系图(web2.0 Meme Map),涉及其核心理念、衍生概念、七大特性、八项设计范式,比较完整地概括了web2.0所涵盖的领域、产生的影响,并从深层次”文化基因”(Meme①)的角度剖析了web2.0。[7]
所以,我们无法说web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哪些是Web2.0。因此也有人如此总结: 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割、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5]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Web2.0都有各自不同的诠释。但是不难看出他们所认同的是Web2.0是一项与互联网有关的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技术与需求方便结合同时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经济、思想、文化与生活的应用。[15]在这之中,社会性软件成为了Web2.0的核心,主要是因为社会性软件它关注社会资本,寻求的是一种双向整合,一面将日常生活整合到互联网中,另一方面则是将互联网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6]
三、Web2.0下的用户行为及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