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11 22:44:36
1. 科技政策的演进
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1991)认为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和企业间的相互竞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学术界逐渐注重”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1]。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着重分析了科技对经济的作用程度,提出了生产函数和余值因素,从而解释了除资木和劳动以外所形成的剩余部分的经济增长,但是没有说明科学技术的来源[2]。Badinger和Tondl (2002)等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刘红(2008) ,陈衍泰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不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3]。
2. 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政策评估的定义主要有三类观点。Vedug(1997)认为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是对政府干预的价值、产出及结果的回顾与评价[4]。林永波和张世贤(1980)则将政策评估看作是一种分析的过程,评估者通过搜集相关信息,对各种政策方案进行分析,确定各种方案的现实可行性以及优缺点,以供决策者参考[5]。学者Rossi(1999)等人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结果的评估。它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评价政策干预的战略、设计、执行过程和效果[6]。
3. 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目标
政府部门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政府部门所设定的预期目标为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因此政策评估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结果导向。Vedug(1997)把评估看作是价值判断的过程,即评价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也就是测定和区分政策的有效部分和吴小部分[4]。(2)原因分析。政策评估与政策监控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评估需要考虑政策工具、政策执行系统与所测量的政策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产生已有政策效果的深层次原因,才可以深入探讨该政策的利弊、易被忽略的问题以及环境对政策效果的影响。(3)促进学习。Rossi[6]、Carol[7]、以及Bauke[8]等学者认为政策评估结果和政策评估中的发现能够促使政策制定者反思各种政策和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累计更丰富的经验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4)决策支持。Rossi[6]认为当政策制定者对政策进行评估是,既需要考虑该项政策是否有颁布实施的必要,也要充分收集有用信息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调整项目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
广义的”科技政策绩效评估”从过程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科技政策的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狭义”的科技政策绩效评估”则主要是指事后评估[9]。Bozeman认为政策评估主要集中在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评估标准、评估的具体方法以及政策评估活动的制度安排这四个方面[16]。科技政策的评估还可以分为一般性评估和分类性评估。一般性评估是指将科技政策机器环境作为整体,对其进行全面而且深层次的分析,最大限度地界定科技政策自身的内涵,实证分析科技政策对政府、企业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揭示科技政策已经实现的预期效果和存在的弊端,为高考吗现有政策和制定新政策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分类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先对科技政策进行分类,然后对某种或者其中集中类型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估[9]。
4. 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标准
匡跃辉(2005)深入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提出的科技政策绩效评估标准,归纳出常用的标准主要有效益、效率、效应和生产力等四个方面[10]。陈振明(2003)认为科技政策绩效评估可以以公正、生产力、效率、政策回应度、效益四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衡量[11]。陈捷和王云萍提出应加快构建公共科技政策的绩效、效率以及回应度标准的指标体系,作为生产力标准具体化的尺度来对公共科技政策进行评价[12]。
国内外科技政策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种类型。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三维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专家问卷法、统计分析法、模糊数学理论、集对分析法等。国内学者对科技政策效果的评估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认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很高,需要把数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融入到评估体系中,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