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 > 正文

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24 19:52:36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以前,当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合一的,所以不存在公司治理问题;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出现了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至巅峰,企业的经营者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利,从而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至今,职业经理人的权利不断膨胀,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从而使得我们要反思公司治理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公司治理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Tricke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基于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审计员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主体对管理者的监督,确保管理者的行为不损害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责任。[1]

美国斯坦福大学钱颖一教授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制约着企业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确保投资者、经理人和职工都从这种制度安排中获利。[2]

(二)国内研究现状

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及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3]

杨瑞龙认为,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共同治理”逻辑。这一逻辑强调,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说,就是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等。这种共同治理的逻辑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公司治理处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得当的话,会实现在良好公司治理制度下,股东、董事会、其他高级经理层、员工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互利共赢,并且可以尽量减少”委托代理”成本。[5]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