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20 21:05:31
全文总字数:1533字
1.国外同类研究概述
多元化战略最早出现在美国,现在普遍认为,著名的企业战略理论家安索夫(H.l.Ansoff)是最早研究多元化战略的人,他在1957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题为《多元化战略》的论文,指出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未来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扩张策略,即用新的产品开发新的市场。安索夫(H. I. Ansoff)主要从产品的种类数量来定义多元化,但没有考虑到相关产品、不相关产品以及跨行业产品生产的多元化程度的异质性。
E. T. Penrose (彭罗斯)是企业成长理论的先驱,他在1959年提出: “多元化是公司在不放弃原有的产品线的情况下,从事新产品的生产,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Penrose强调多元化包括产品种类(含中间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的增加和企业经营领域数目的增加,同时她还指出,不能以产品的数量来测量多元化。该定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Ansoff对多元化定义的不足。
1962年,美国人高特(M. Gort)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元化战略的著作《美国产业的多元化和一体化》。他从产品市场的异质性对企业多元化提出了更准确的定义:多元化是指单个企业所经营活动的产品市场是异质性的,异质性通过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来衡量,如果两种产品的可替代性较低,且短期内生产两种产品的资源难以互相的转移,则这两种产品是异质的。简言之,他认为企业多元化就是企业行业的涉足数量增加。
钱德勒(A. D. Chandler )在1962年指出多元化是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同时他还得出,企业最终产品线的增加会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单一的产品线对应U型组织,多元化的产品线对应M型的组织。他将产品线的数量定义为多元化,从而区分了多元化和差异化,并强调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鲁梅尔特(R. P. Rumelt )在1974年指出,多元化的定义和度量并不是唯一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来定义多元化。他把多元化作为企业的战略来做出指导性的定义:多元化的实质是延伸到新的领域,要求发展新的能力或者增强现有能力,一种新的业务活动可能与现有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仍然需要掌握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方法,以及新的投资决策、计划和控制的办法。
2.国内研究概述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企业经营范围由政府确定,因此不存在多元化经营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始出现,随即国有企业改制大规模展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明显增强。出于企业风险的规避和竞争力的提高,多元化开始繁荣发展。国内对于多元化的研究开始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尹义省在《企业多角化成长战略与管理》系列讲座中对多元化和产品系列化加以区分,认为多元化并不只是一种经营方式,而是企业的一种成长行为,涉及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产业方向的选择。他通过国内企业经营实践指出,现实的相关多元化实务多为市场多元化、技术多元化、生产多元化的有机组合,共用商标和共用融资渠道也更有利于保证企业业务拓展的顺利进行。康荣平、柯银斌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一书中,对多元化概念的理解是这样的,“企业不仅在多个行业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向不同的市场提供多种不同的产品”,由此对产品细分化和多元化加以区别,强调跨产业经营是判别多元化的基本要素。专业化是相对于多元化来讲的,单一产品经营和针对不同市场的同一行业范围内的多产品经营都属于专业化,而非多元化。只有企业价值的不同环节均有产品提供给市场的垂直一体化才是多元化,可以理解为企业流程相关多元化。